内容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自由心证的内涵 | 第9-13页 |
一、自由心证的界定 | 第9-10页 |
(一) 大陆法系的自由心证 | 第9-10页 |
(二) 英美法系的自由心证 | 第10页 |
(三) 两大法系自由心证的共同性 | 第10页 |
二、自由心证的特点 | 第10-13页 |
(一) 以证据裁判为前提 | 第10-11页 |
(二) 司法证明的模式之一 | 第11-12页 |
(三) 程序推进功能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自由心证的具体内容 | 第13-17页 |
一、证明力的自由判断——经验法则和逻辑规则的内在制约 | 第13-14页 |
(一) 经验法则 | 第13-14页 |
(二) 逻辑规则 | 第14页 |
二、法律直接规定的证明力评价规则——外部制约 | 第14-15页 |
三、证据能力是否属于心证的内容——证据能力规范的相对法定化 | 第15-17页 |
第三章 心证形成过程 | 第17-19页 |
一、法官心证的形成 | 第17-18页 |
二、陪审团心证的形成 | 第18-19页 |
第四章 合理心证的保障措施 | 第19-33页 |
一、事前保障 | 第19-20页 |
(一) 司法独立 | 第19-20页 |
(二) 法官中立 | 第20页 |
二、事中保障 | 第20-30页 |
(一) 预防裁判者证据评价错误的诉讼原则 | 第20-21页 |
(二) 约束裁判者滥用自由评价权力的程序措施 | 第21-30页 |
三、事后保障 | 第30-33页 |
(一) 心证公开——判决书说明理由 | 第30-31页 |
(二) 上诉审的存在 | 第31页 |
(三) 我国刑事诉讼对心证的救济——质疑二审全面审查制度的合理性 | 第31-33页 |
第五章 反思我国刑事诉讼的心证标准 | 第33-41页 |
一、心证标准是一种理念性标准 | 第33-34页 |
(一) 心证事实与客观事实存在差距 | 第33-34页 |
(二) 真实发现的另一途径——盖然性标准 | 第34页 |
二、我国“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标准的评析 | 第34-37页 |
(一) “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缺陷 | 第35页 |
(二) 排除合理怀疑——盖然性理论下的相对真实 | 第35-37页 |
三、心证的异化——“疑罪从轻” | 第37-41页 |
(一) 自由心证的异化及成因 | 第37-38页 |
(二) 异化的缓解:美国及德国的实践 | 第38-39页 |
(三) 我国“疑罪从轻”的变异 | 第39-41页 |
第六章 我国刑事诉讼中建立自由心证的必要性 | 第41-45页 |
一、我国建立自由心证的现实困难 | 第41-42页 |
(一) 未实现真正的司法独立——外部环境 | 第41页 |
(二) 案件请示制度——内部运行方式 | 第41页 |
(三) 对自由心证未形成正确的认识——思想意识 | 第41-42页 |
二、必要性 | 第42-45页 |
(一) 理性证明的回归 | 第42页 |
(二) 法律解释的存在 | 第42-43页 |
(三) 法官裁判思维的逆向性(回溯性评价)、对抗性(证据对抗)、时效性(诉讼期间) | 第43页 |
(四) 我国建立自由心证制度的必要性 | 第43-45页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