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论文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交往理论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导言 作为一种生存境遇的交往第9-20页
 一、交往问题凸现的现实背景与哲学语境第9-12页
 二、作为唯物史观重要范畴的交往第12-15页
 三、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5-18页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基本内容第18-20页
第一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理论渊源第20-45页
 第一节 康德批判哲学的交往观第21-26页
  一、对人类理性能力研究的重视第22-24页
  二、理性道德主体的自由观第24-25页
  三、对交往过程中道德规范的设定第25-26页
 第二节 费希特“自我”与“非我”同一的交往观第26-30页
  一、对人的主体能动性的重视第26-28页
  二、主体间性理论的建构第28-30页
 第三节 黑格尔的自我意识与主奴辩证法第30-38页
  一、关于实体即主体的思想第30-32页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主奴辩证法第32-35页
  三、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中的交往关系第35-38页
 第四节 费尔巴哈“类哲学”中的“我-你”关系第38-45页
  一、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第39-41页
  二、道德主体、利己主义与爱第41-42页
  三、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第42-45页
第二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逻辑进路第45-75页
 第一节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最初发展: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分道扬镳第46-55页
  一、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第46-47页
  二、赫斯的行动哲学与异化交往第47-49页
  三、施蒂纳的“唯一者”哲学第49-50页
  四、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分道扬镳第50-55页
 第二节 交往与异化:《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交往思想第55-59页
  一、从劳动到异化劳动的转换第55-57页
  二、从相互承认到交往异化第57-59页
 第三节 交往理论的创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理论第59-65页
  一、从自我意识到现实的人:理论基点的转换第59-60页
  二、交往与生产、生产力第60-63页
  三、对交往形式的区分第63-64页
  四、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实现第64-65页
 第四节 交往与资本:《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 论》中交往理论的全面展开第65-75页
  一、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交换第66-67页
  二、资本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第67-69页
  三、资本与人的全面发展第69-71页
  四、资本的历史性与交往形态的转变第71-75页
第三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第75-101页
 第一节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科学内涵第75-87页
  一、马克思对交往概念的界定第75-78页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第78-82页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旨归: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82-87页
 第二节 交往与唯物史观诸范畴的辨析第87-95页
  一、交往与实践第87-89页
  二、交往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第89-91页
  三、交往与分工第91-93页
  四、交往与社会形态更替第93-95页
 第三节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特征第95-101页
第四章 唯物史观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第101-133页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形成与演变第101-119页
  一、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交往意蕴第102-106页
   (一)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工具理性的批判第102-104页
   (二)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社会”与“单向度的人”第104-106页
  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第106-112页
   (一) 自我反思的反思——哈贝马斯早期交往理论的萌芽第107-108页
   (二) 交往理性与道德话语——交往行为理论的构建与形成第108-110页
   (三) 正义与真理的统一——交往行为理论在政治领域的扩展第110-112页
  三、霍耐特的承认理论第112-119页
   (一) 自我持存的斗争与为承认而斗争第113页
   (二) 社会化过程与承认——对黑格尔承认理论的改造和承认的形式第113-115页
   (三) 蔑视与反抗第115-117页
   (四) 霍耐特承认理论简评第117-119页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基本维度第119-126页
  一、技术之维第119-122页
  二、道德之维第122-124页
  三、法律之维第124-126页
 第三节 反思与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之失第126-133页
  一、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的误解第126-129页
  二、社会实践论与个体生存论之别第129-133页
第五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和谐社会第133-153页
 第一节 全面交往与和谐理念第133-137页
  一、交往与和谐的关系探析第134-135页
  二、和谐社会是全面交往的社会第135-137页
 第二节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137-147页
  一、经济交往与经济建设第138-140页
  二、政治交往与民主政治建设第140-142页
  三、文化交往与和谐文化建设第142-143页
  四、社会交往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第143-147页
 第三节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和谐世界第147-153页
  一、全球化、世界历史与人类交往第147-150页
  二、普遍交往与和谐世界第150-153页
结语第153-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60页
后记第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转型经济中的货币需求与M2/GDP的变动--投机视角下基于中国市场化改革历程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论尼采的生命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