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儒门事亲》的形成与发展概况 | 第13-37页 |
第一节 情志病文献研究概况 | 第13-18页 |
一、歷代的文献研究 | 第13-15页 |
(一) 病名源流 | 第13页 |
(二) 情志疾病的古代認識 | 第13-14页 |
(三)《儒门事亲》文献源流 | 第14-15页 |
二、近代的文献研究 | 第15-18页 |
第二节 《儒门事亲》理论的形成 | 第18-31页 |
一、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18-20页 |
(一) 金元外族统治时代 | 第18-19页 |
(二) 金元医学 | 第19页 |
(三) 宋代汉室的医事政策 | 第19-20页 |
二、张从正与情志医学 | 第20-25页 |
(一) 张从正的生平机遇 | 第20页 |
(二) 军旅与行医生涯 | 第20-21页 |
(三) 创祛邪法受同业排挤 | 第21页 |
(四) 祛邪法与病人心理 | 第21-22页 |
(五) "五神"和"五志" | 第22页 |
(六) 七情和情志病 | 第22-23页 |
(七) 情志病与身心医学 | 第23-25页 |
1.内经与仲景 | 第23页 |
2.唐宋孙真人与张从正 | 第23页 |
3.明清时代的发扬 | 第23-24页 |
4.天人合一,身心医学整体观 | 第24-25页 |
三、儒家、道家哲学对张从正情志医学形成的影响 | 第25-31页 |
(一) 儒家思想根源和影响 | 第25-29页 |
1.《儒门事亲》定名与成书与儒家哲学的关系 | 第25页 |
2.孔子的医学观对张从正的影响 | 第25-26页 |
3.儒之门户分于宋,理学之诞生 | 第26-27页 |
4.儒生业医,提升由术而道 | 第27-28页 |
5.儒学的仁贯注于医学 | 第28-29页 |
(二) 道家哲学的影响: | 第29-31页 |
1.《儒门事亲》的"咒法"医案 | 第29页 |
2.祝由科在心理冶疗的意义 | 第29-30页 |
3.张从正的道医价值观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儒门事亲》情志病治疗特点研究 | 第31-37页 |
一、《儒门事亲》的九气之论治情志病 | 第31-32页 |
(一) 何谓九气 | 第31页 |
(二) 张从正对九气的发挥 | 第31-32页 |
二、《儒门事亲》对情志病的病因病机探释 | 第32-33页 |
(一) 五积之说 | 第32页 |
(二) 五积之成因 | 第32页 |
(三) 情志病治疗大法治心火为主 | 第32页 |
(四) 情志病与各种疾病的联系 | 第32-33页 |
1.妇科疾病 | 第32-33页 |
2.儿科病 | 第33页 |
3.内分沁疾病 | 第33页 |
三、《儒门事亲》以情胜情的疗法研究 | 第33-37页 |
(一) 《内经》理论为基础 | 第33-34页 |
(二) 应用情志相胜法的技巧 | 第34-35页 |
(三) 中医以五志与七情的情志辨证的局限性与延伸性 | 第35-36页 |
(四) 情志变化于现代生理解释 | 第36-37页 |
第二章 《儒门事亲》情志病医案研究 | 第37-59页 |
一、《儒门事亲》廿三个有关情志病医案分析 | 第37-55页 |
(一) 凡在表者皆可汗式十五 | 第37页 |
(二) 哭不止九十 | 第37-38页 |
(三) 狂二十七 | 第38-39页 |
(四) 滑泄干呕二十九 | 第39-40页 |
(五) 笑不止三十 | 第40页 |
(六) 小儿悲哭不止三十三 | 第40-41页 |
(七) 失笑五十二 | 第41-42页 |
(八) 目睘五十四 | 第42页 |
(九) 血崩五十八 | 第42-43页 |
(十) 梦鬼八十一 | 第43-44页 |
(十一) 洞泄八十五 | 第44页 |
(十二) 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 | 第44-45页 |
(十三) 因忧结块一百 | 第45-46页 |
(十四) 病怒不食一百一 | 第46页 |
(十五) 不寐一百二 | 第46-47页 |
(十六) 儿寐不寤一百四 | 第47-48页 |
(十七) 惊一百三 | 第48-49页 |
(十八) 伏惊一百十四 | 第49-50页 |
(十九) 落马发狂一百十七 | 第50-51页 |
(二十) 杖疮入水一百二十一 | 第51-52页 |
(二十一) 停饮一百三十二 | 第52-53页 |
(二十二) 风搐反张二 | 第53页 |
(二十三) 凡在下者皆可下式十六 | 第53-55页 |
二、吐法治疗情志病的利与弊 | 第55-56页 |
三、以下法治疗情志病的机理 | 第56-58页 |
四、以情胜情意疗法 | 第58-59页 |
第三章 情志病的现代研究 | 第59-71页 |
第一节 中医研究 | 第59-62页 |
一、中国现代人民精神健康服务发展概况 | 第59-61页 |
(一) 国家领导关注人民精健康问题 | 第59-60页 |
(二) 中国精神病服务尚有不足 | 第60页 |
(三) 世界精神卫生日呼吁全球、地方增加精神卫生服务 | 第60-61页 |
二、中医精神病学发展概况: | 第61-62页 |
第二节 西方医学观研究 | 第62-64页 |
一、中医精神病学在国际上发展概况: | 第62-64页 |
(一) 回顾历史 | 第62页 |
(二) 西方心理学的后现代主义 | 第62页 |
(三) 美国权威性受到挑战,中医心理学成热门话题 | 第62-64页 |
第三节 香港中医于情志病治疗服务及现况 | 第64-71页 |
一、香港政治、经济环境的发展与人口结构之变迁: | 第64-66页 |
二、经济问题加速问题恶化 | 第66-67页 |
三、香港特区精神病服务发展概况 | 第67-69页 |
四、香港社会精神健康现况: | 第69-71页 |
第四章 《儒门事亲》对香港中医治疗情志病的启示 | 第71-76页 |
一、《儒门事亲》于情志病疗法应用 | 第71-73页 |
(一) 泻下法、润下增液养阴法 | 第71-72页 |
(二) 香港中医政策 | 第72页 |
(三) 情志病的意疗法无中西之别 | 第72-73页 |
二、香港中医界在精神病学发展的机遇: | 第73-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附录一 研究《儒门事亲》与中医精神病学的相关文献: | 第77-79页 |
附录二 过去五年轰动香港的新移民精神问题引发的数起重大社会事件 | 第79-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