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住吉的长屋"引发的对问题的思考 | 第12-13页 |
| ·倾向于接受精神的遗产 | 第12页 |
| ·传统继承应该是意义、精神层面的 | 第12-13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3页 |
|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外研究概述 | 第13-15页 |
| ·国内研究概述 | 第15-16页 |
| ·关于本文的研究 | 第16-20页 |
|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 | 第18页 |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8页 |
| ·论文组成及框架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本文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6页 |
| ·传统意义 | 第20-21页 |
| ·意义 | 第20-21页 |
| ·传统意义的范畴 | 第21页 |
| ·建筑形式生成 | 第21-26页 |
| ·建筑形式 | 第21-23页 |
| ·建筑形式的间断性 | 第23-24页 |
| ·建筑形式生成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语义学相关理论概述 | 第26-32页 |
| ·符号学基本理论概述 | 第26-27页 |
| ·现代符号学理论来源 | 第26页 |
| ·符号所具备的三要素 | 第26-27页 |
| ·建筑学关于符号学的引入 | 第27-29页 |
| ·建筑属于符号系统 | 第27页 |
| ·符号形式——建筑形式 | 第27-28页 |
| ·符号指代物——建筑本身 | 第28-29页 |
| ·符号内容——建筑意义 | 第29页 |
| ·意义的意义 | 第29-32页 |
| ·句法学层面的忽略 | 第30页 |
| ·语用学层面的忽略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能指与所指的分述 | 第32-52页 |
| ·符号的所指——传统思维方式 | 第32-43页 |
| ·传统思维方式概述 | 第32-35页 |
| ·女性气质 | 第35-36页 |
| ·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 第36-40页 |
| ·中国传统文化的女性化倾向 | 第40-41页 |
| ·中国传统文化女性化倾向的原因 | 第41-43页 |
| ·符号的能指——传统建筑形式 | 第43-49页 |
| ·"传统建筑"的界定 | 第43-44页 |
| ·"线条"在传统建筑中的运用 | 第44-46页 |
| ·"平面化"的传统建筑形式 | 第46-47页 |
| ·传统建筑群体组合形式 | 第47-49页 |
| ·传统思维方式同传统建筑的一致性 | 第49-52页 |
| 第五章 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传统意义生成传统建筑形式 | 第52-68页 |
| ·在传统语境及约定俗成下文化同建筑一一对应关系 | 第52-54页 |
| ·传统文化——信息 | 第52页 |
| ·符号同信息——能指和所指关系 | 第52-53页 |
| ·代码——对应法则 | 第53页 |
| ·信息转变到符号需要遵循的代码 | 第53-54页 |
| ·传统建筑形式生成规则 | 第54-68页 |
| ·屋顶生成规则探究 | 第55-58页 |
| ·斗栱生成规则探究 | 第58-60页 |
| ·庭院生成规则探究 | 第60-64页 |
| ·空间生成规则探究 | 第64-68页 |
| 第六章 传统意义生成现代建筑形式探究 | 第68-114页 |
| ·研究的范围及局限性 | 第68-69页 |
| ·现代建筑的界定 | 第68页 |
| ·表达方式的划分 | 第68-69页 |
| ·象征和隐喻 | 第69-72页 |
| ·象征和隐喻是常用的表达意义的手段 | 第69-71页 |
| ·象征与隐喻的统一 | 第71-72页 |
| ·显性意义的表达 | 第72-80页 |
| ·元素提取 | 第72-75页 |
| ·不完全抽象 | 第75-80页 |
| ·深层意义的表达 | 第80-114页 |
| ·三维体量的二维表达 | 第80-86页 |
| ·含蓄的表达 | 第86-90页 |
| ·建筑本体的概念的表达 | 第90-100页 |
| ·意义抽象表达 | 第100-106页 |
| ·"自然"的表达 | 第106-114页 |
| 结语 | 第114-117页 |
| 1 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思考 | 第114页 |
| 2 语义学是研究方法 | 第114页 |
| 3 传统继承的最终目的是创新 | 第114-115页 |
| 4 立足传统,展望未来 | 第115-1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7-122页 |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