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跨钢桁系杆拱桥有关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特大跨度钢桁拱桥的发展与结构特点 | 第9-14页 |
·国内外特大跨度钢桁拱桥的发展史 | 第9-11页 |
·特大跨度钢桁拱桥的结构体系组成和优缺点 | 第11-12页 |
·特大跨度钢桁拱桥的温差、疲劳问题 | 第12-14页 |
·特大跨径桥梁健康检测与评估的发展与现状 | 第14-18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力学性能分析 | 第20-36页 |
·朝天门大桥工程概况 | 第20-22页 |
·主桥桥型 | 第20页 |
·桥梁结构体系 | 第20-21页 |
·桥梁设计主要参数和材料 | 第21页 |
·桥梁结构设计要点 | 第21-22页 |
·朝天门大桥空间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22-24页 |
·恒载作用下主拱内力、应力及挠度 | 第24-27页 |
·活载作用下主拱内力及应力 | 第27-32页 |
·车轨荷载作用下主拱内力及应力 | 第27页 |
·温度荷载作用下主拱内力及应力 | 第27-29页 |
·风荷载作用下主拱内力及应力 | 第29-32页 |
·关键工况下主拱内力及应力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钢桥面板与主桁间温差效应分析研究 | 第36-54页 |
·板桁温差效应概况 | 第36-39页 |
·板桁连接构造 | 第36-37页 |
·温差问题的发现 | 第37页 |
·板桁错位与温差监测 | 第37-39页 |
·国内外设计规范对温度的考虑 | 第39-41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板桁温差效应的计算分析 | 第42-53页 |
·多种温差组合下的计算分析 | 第42-48页 |
·板桁温差问题解决措施 | 第48-50页 |
·板桁结合方案计算分析 | 第50-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伸缩缝处桥面板疲劳性能研究 | 第54-70页 |
·结构疲劳的定义 | 第54页 |
·疲劳的分类 | 第54-55页 |
·疲劳强度、疲劳极限与疲劳寿命 | 第55页 |
·影响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 | 第55-58页 |
·确定疲劳寿命的方法 | 第58页 |
·全寿命分析 | 第58-63页 |
·应力循环 | 第59-60页 |
·S-N 曲线 | 第60-62页 |
·平均应力的影响 | 第62-63页 |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63-64页 |
·疲劳的概率统计特性 | 第64页 |
·朝天门大桥的疲劳问题 | 第64-66页 |
·朝天门大桥的疲劳点 | 第65页 |
·分析手段 | 第65-66页 |
·伸缩缝处桥面板受汽车荷载的疲劳寿命估算 | 第66-69页 |
·钢桥桥面系的构造 | 第66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6-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朝天门长江大桥健康监测系统与评估方法设计 | 第70-88页 |
·朝天门大桥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原则 | 第70页 |
·朝天门大桥健康监测系统的组成 | 第70-71页 |
·朝天门大桥健康监测的内容 | 第71-72页 |
·传感器的优化布置 | 第72-73页 |
·传感器优化布置原则 | 第72-73页 |
·传感器的选择 | 第73页 |
·桥梁的无损检测方法 | 第73-75页 |
·局部损伤识别技术 | 第73-74页 |
·整体损伤识别技术 | 第74-75页 |
·重庆朝天门大桥健康监测系统设计 | 第75-86页 |
·监测系统的构成 | 第75-77页 |
·监测点布置及监测方法 | 第77页 |
·实时监测测点布置汇总 | 第77-82页 |
·定期检测内容布置汇总 | 第82-86页 |
·健康状态评估 | 第86-87页 |
·安全状态分级 | 第86页 |
·数据处理 | 第86-87页 |
·两级评估 | 第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89页 |
·总结 | 第88页 |
·展望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