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23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1页 |
| ·血液代用品的产生背景及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 ·血液代用品在失血性休克治疗上的应用现状 | 第14-17页 |
| ·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 | 第17-21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 | 第21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 2 失血性休克-微循环观测平台的建立 | 第23-31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3-26页 |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3-24页 |
| ·动物及分组 | 第24页 |
| ·动物模型制作 | 第24-26页 |
| ·模型建立 | 第26页 |
| ·观察指标 | 第26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26页 |
| ·结果 | 第26-27页 |
| ·讨论 | 第27-31页 |
| ·动物选择 | 第27页 |
| ·失血性休克模型建立方法 | 第27-28页 |
| ·插管位置选择 | 第28页 |
| ·生理盐水在复苏上的情况 | 第28-29页 |
| ·微循环模型选择 | 第29页 |
| ·休克的发生、发展与细胞的功能 | 第29-31页 |
| 3 失血性休克-微循环观察平台在血液代用品研究上的应用 | 第31-46页 |
| ·引言 | 第3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7页 |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1-32页 |
| ·复苏液的制备 | 第32页 |
| ·重建人工红细胞 | 第32-36页 |
| ·动物及分组 | 第36页 |
| ·动物模型制作 | 第36页 |
| ·模型建立 | 第36-37页 |
| ·观察指标 | 第37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37页 |
| ·结果 | 第37-42页 |
| ·实验分组 | 第37页 |
| ·失血休克前后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 第37-38页 |
| ·复苏后不同时间内大鼠平均动脉压比较 | 第38-40页 |
| ·休克复苏前后心率的变化 | 第40-41页 |
| ·休克前后微血管血流分布比较 | 第41-42页 |
| ·讨论 | 第42-44页 |
| ·失血性休克-微循环观测平台 | 第42页 |
| ·休克的本质 | 第42-43页 |
| ·重建的人工红细胞 | 第43页 |
| ·目前血液代用品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 ·展望 | 第44-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附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