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研究现状简述 | 第8-13页 |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定性研究 | 第8-10页 |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定量研究 | 第10-13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生态环境 | 第13页 |
·协同论 | 第13-14页 |
·协调及协调度 | 第14页 |
·协调发展 | 第14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本论文研究方法 | 第15页 |
·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数据来源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页 |
·环境经济学理论 | 第17-18页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18页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第18-20页 |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 第20-23页 |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 第20-21页 |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3-27页 |
·巴州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25页 |
·巴州生态环境概况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巴州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综合研究 | 第27-49页 |
·巴州生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分析 | 第27-30页 |
·工业废气与经济的实证分析 | 第27-28页 |
·工业废水与经济的实证分析 | 第28-29页 |
·工业固废与经济的实证分析 | 第29-30页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结论 | 第30页 |
·巴州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度指标体系 | 第30-33页 |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0-31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33页 |
·巴州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模型的建立 | 第33-36页 |
·功效函数的建立 | 第33-34页 |
·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建立 | 第34页 |
·协调度等级划分和协调度的分类体系及其判别标准 | 第34-36页 |
·巴州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度评价 | 第36-43页 |
·功效函数值的计算 | 第37-40页 |
·协调度计算 | 第40-41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巴州九县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 | 第43-49页 |
·巴州九县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 | 第43-44页 |
·巴州九县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功效函数 | 第44-45页 |
·巴州九县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度的区域分析 | 第45-49页 |
第五章 巴州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度趋势分析 | 第49-54页 |
·灰色预测模型的理论和方法 | 第49-51页 |
·灰色系统模型理论与方法 | 第49页 |
·灰色GM(1,1)模型预测 | 第49-51页 |
·功效函数值和协调度变化趋势预测 | 第51-54页 |
·巴州未来五年生态环境及经济功效函数值的预测 | 第51-53页 |
·巴州未来五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预测 | 第53-54页 |
第六章 巴州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 第54-56页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思想观念 | 第54页 |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 第54页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 第54-55页 |
·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 第55-5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