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M的嵌入式Linux网络通信平台的研究和应用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嵌入式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嵌入式操作系统概述 | 第11-14页 |
·主流嵌入式操作系统 | 第12-13页 |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优势 | 第13-14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ARM与嵌入式系统 | 第15-24页 |
·基于RISC的ARM处理器 | 第15-19页 |
·RISC架构 | 第15-16页 |
·ARM体系结构 | 第16-17页 |
·AMBA高性能总线 | 第17-19页 |
·ARM处理器编程模型 | 第19-20页 |
·处理器模式 | 第19-20页 |
·ARM地址空间和存储系统 | 第20页 |
·ARM异常处理 | 第20页 |
·嵌入式Linux开发流程 | 第20-23页 |
·嵌入式Linux开发的关键技术 | 第21页 |
·搭建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 | 第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和实现 | 第24-38页 |
·系统硬件框图 | 第24页 |
·微处理器的选型 | 第24-26页 |
·主要选型依据 | 第24-25页 |
·LH79520处理器介绍 | 第25-26页 |
·处理器核心电路设计 | 第26-29页 |
·系统电源模块 | 第26-27页 |
·时钟电路设计 | 第27页 |
·复位电路设计 | 第27-28页 |
·JTAG接口设计 | 第28-29页 |
·外围接口电路设计 | 第29-36页 |
·Flash接口电路 | 第29-30页 |
·SDRAM接口电路 | 第30-32页 |
·UART接口电路 | 第32-33页 |
·LCD接口电路 | 第33-34页 |
·触摸屏接口电路 | 第34页 |
·LCD背光电路 | 第34-35页 |
·以太网接口电路 | 第35-36页 |
·硬件电路实物图 | 第36-37页 |
·NK9312开发平台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第38-59页 |
·Nor Flash烧写 | 第38-43页 |
·LH79520启动流程 | 第39-40页 |
·Flash编程原理 | 第40页 |
·烧写程序实现 | 第40-43页 |
·Bootloader的移植 | 第43-47页 |
·APEX简介 | 第43页 |
·APEX原理分析 | 第43-45页 |
·配置和编译APEX | 第45-47页 |
·Linux 2.6内核的移植 | 第47-54页 |
·Linux内核代码结构 | 第48-49页 |
·添加处理器相关代码 | 第49-50页 |
·添加DM9000驱动 | 第50-52页 |
·LCD驱动 | 第52-53页 |
·配置和编译内核 | 第53-54页 |
·建立根文件系统 | 第54-56页 |
·格式化JFFS2文件系统 | 第55-56页 |
·启动Linux内核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网络应用开发及测试 | 第59-73页 |
·Linux下的以太网概述 | 第59-62页 |
·Linux TCP/IP协议栈 | 第59-60页 |
·优化Linux上socket性能 | 第60-62页 |
·ARM平台socket性能测试 | 第62-68页 |
·TCP参数测试 | 第62-63页 |
·实际测试结果 | 第63-68页 |
·网络应用程序开发 | 第68-72页 |
·网络通信程序架构 | 第68页 |
·IPMSG协议 | 第68-70页 |
·程序设计思想和实现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