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智能与三维数值模拟的乌竹岭隧道围岩稳定性系统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21页 |
·力学分析法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数值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围岩分类法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反分析法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2章 乌竹岭隧道工程概况 | 第24-32页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4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4-25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5-26页 |
·区域深大断裂 | 第26-27页 |
·工程区断层 | 第27页 |
·区域地应力场情况 | 第27-28页 |
·工程施工与设计情况 | 第28-32页 |
·工程施工情况 | 第28-30页 |
·隧道断面设计 | 第30-32页 |
第3章 基于小波降噪的隧道监测数据处理 | 第32-53页 |
·小波降噪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32-38页 |
·小波分析简介 | 第32-34页 |
·小波的定义 | 第34页 |
·常用的小波函数 | 第34-36页 |
·小波阈值去噪法 | 第36-37页 |
·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法 | 第37-38页 |
·小波降噪的性能评价标准 | 第38-40页 |
·信噪比(SNR) | 第38-39页 |
·信噪比增益(A) | 第39页 |
·平滑度(Smooth Degree) | 第39页 |
·均方根误差(RMSE) | 第39页 |
·各种评价指标的优缺点 | 第39-40页 |
·小波去噪实验方案设计 | 第40-42页 |
·实验总体设计 | 第40页 |
·小波函数的选择 | 第40-41页 |
·阈值的选取 | 第41-42页 |
·模极大值传播线的搜索 | 第42页 |
·小波去噪实验步骤 | 第42页 |
·隧道围岩压力和地表沉降监测数据的小波降噪处理 | 第42-52页 |
·乌竹岭隧道围岩压力监测 | 第42-43页 |
·围岩压力监测数据小波降噪处理 | 第43-47页 |
·乌竹岭隧道地表下沉监测 | 第47-48页 |
·地表下沉监测数据小波降噪处理 | 第48-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基于GA-BP 的围岩压力与地表下沉预测 | 第53-79页 |
·时间序列相空间重构 | 第53-57页 |
·思想和理论基础 | 第53-55页 |
·时间延迟? 的确定 | 第55-56页 |
·嵌入维数m 的确定 | 第56-57页 |
·神经网络及其学习算法 | 第57-67页 |
·BP 神经网络简介 | 第57-59页 |
·网络结构参数设计 | 第59-60页 |
·BP 神经网络的缺陷与改进 | 第60-62页 |
·遗传算法简介 | 第62-63页 |
·遗传算法的主要步骤 | 第63-64页 |
·基于遗传算法改进的神经网络 | 第64-67页 |
·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围岩压力预测 | 第67-72页 |
·基于时间序列相空间重构的样本构造 | 第67-69页 |
·围岩压力的GA-BP 预测模型 | 第69-71页 |
·预测结果及分析 | 第71-72页 |
·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地表下沉预测 | 第72-77页 |
·基于时间序列相空间重构的样本构造 | 第72-74页 |
·地表下沉的GA-BP 预测模型 | 第74-76页 |
·预测结果及分析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5章 围岩类别的非线性分类研究 | 第79-99页 |
·基于互信息的知识相对约简算法介绍 | 第79-84页 |
·围岩分类主控影响因素分析 | 第84-92页 |
·隧道围岩分类影响因素的选择 | 第84页 |
·围岩分类影响因素属性量化 | 第84-89页 |
·围岩分类主控影响因素分析 | 第89-92页 |
·基于GA-BP 的围岩分类 | 第92-98页 |
·样本的构建 | 第93-94页 |
·围岩分类的GA-BP 模型 | 第94-96页 |
·围岩分类结果 | 第96-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6章 隧道塌方的三维数值模拟预测 | 第99-118页 |
·绪论 | 第99-101页 |
·离散单元法的介绍 | 第101-103页 |
·离散单元法基本原理 | 第101-102页 |
·3DEC 软件及其功能 | 第102-103页 |
·乌竹岭隧道地质概化模型 | 第103-113页 |
·现场节理调查 | 第103页 |
·随机节理概率统计优势分组的基本原理 | 第103-106页 |
·乌竹岭隧道右洞节理优势组划分 | 第106页 |
·优势节理组宽度特征 | 第106-108页 |
·节理特征描述及结构面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108-110页 |
·优势组节理间距的确定 | 第110-111页 |
·计算模型 | 第111-112页 |
·岩体物理力学指标 | 第112-113页 |
·模拟成果及分析 | 第113-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18-120页 |
·结论 | 第118-119页 |
·建议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7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及参加的课题项目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中文摘要 | 第129-132页 |
Abstract | 第132-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