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勘探论文--电法勘探论文

海底可控源电磁探测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提要第1-9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课题的提出第9-10页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0-12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2-13页
   ·论文结构安排第13-15页
第2章 海底可控源电磁(CSEM)探测原理第15-21页
   ·引言第15页
   ·海底CSEM探测的工作环境第15-16页
   ·水平电性源频率域CSEM探测原理第16-18页
   ·垂直磁性源时间域CSEM探测原理第18-20页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3章 海底水平电性源频率域CSEM探测建模第21-36页
   ·引言第21页
   ·电性源的势函数Helmholtz方程第21-22页
   ·全空间中水平电偶源的Lorentz势函数第22-26页
   ·Coulomb势函数与Lorentz势函数的关系第26-27页
   ·全空间中水平电偶源的Coulomb势函数和电磁场第27-31页
   ·长导线源的电磁场第31-34页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4章 基于水平电性源频率域CSEM的海底高阻目标探测仿真第36-77页
   ·引言第36页
   ·海底水平电性源的频率域电磁响应特征第36-44页
     ·深海环境下的电磁响应第36-39页
     ·浅海环境下的电磁响应第39-42页
     ·海水环境对电磁响应的影响第42-44页
   ·海底围岩对频率域电磁响应的影响第44-52页
     ·均匀围岩电导率的影响第44-45页
     ·海底表层电导率的影响第45-46页
     ·基底电导率的影响第46-48页
     ·多目标体的相互影响第48-52页
   ·浅海环境下高阻目标体的可探测范围第52-59页
     ·可探测的埋深范围第52-54页
     ·可探测的电导率范围第54-56页
     ·可探测的厚度范围第56-58页
     ·电导率与厚度的相互制约第58-59页
   ·观测装置参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第59-70页
     ·电性源长度对异常幅度的影响第59-61页
     ·电性源高度对异常幅度的影响第61-62页
     ·发射频率对异常幅度的影响第62-67页
     ·接收天线高度对异常幅度的影响第67页
     ·不同电磁场分量的探测能力差异第67-70页
   ·观测系统设计及数据处理方法第70-75页
     ·观测系统设计第70-74页
     ·数据处理方法第74-75页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5章 海底垂直磁性源时间域CSEM探测建模第77-95页
   ·引言第77页
   ·磁性源的势函数Helmholtz方程第77-79页
   ·全空间中垂直磁偶源的频率域电磁场第79-82页
   ·无限水深模型的时间域电磁响应第82-88页
     ·偶极装置第82-85页
     ·中心回线第85-87页
     ·重叠回线第87-88页
   ·有限水深模型的时间域电磁响应第88-94页
     ·偶极装置第89-91页
     ·中心回线第91-93页
     ·重叠回线第93-94页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6章 基于垂直磁性源时间域CSEM的海底低阻目标探测仿真第95-117页
   ·引言第95页
   ·海底垂直磁性源的时间域电磁响应特征第95-101页
     ·不同环境中的电磁响应第95-98页
     ·海水环境对电磁响应的影响第98-101页
   ·不同电导率海底的时间域电磁响应第101-105页
     ·深海环境下海底电导率的可分辨性第101-103页
     ·海水深度对探测能力的影响第103-105页
   ·观测系统参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第105-110页
     ·不同观测系统参数的时间域电磁响应第105-108页
     ·装置尺寸对探测能力的影响第108-110页
   ·观测系统设计及数据处理方法第110-115页
     ·观测系统设计第110-113页
     ·数据处理方法第113-115页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第7章 海底垂直磁性源时间域CSEM探测实验第117-130页
   ·引言第117页
   ·室内模拟实验第117-121页
     ·小观测装置的探测能力对比第117-118页
     ·水下环境的影响第118-119页
     ·拖曳观测与静止观测的区别第119-121页
   ·野外模拟实验第121-126页
     ·陆地模拟实验第121-123页
     ·水下模拟实验第123-126页
   ·海上实验第126-128页
   ·本章小结第128-130页
第8章 全文总结第130-133页
   ·主要研究成果第130-131页
   ·主要创新点第131-132页
   ·下一步研究展望第132-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1页
附录:边界条件求解第141-14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47-149页
致谢第149-151页
摘要第151-154页
ABSTRACT第154-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北方中小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的研究--以饮马河流域为例
下一篇:气体钻井用贯通式潜孔锤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