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非主流文学与汉代社会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29页 |
一、“汉代非主流文学”的界定 | 第10-11页 |
二、选题依据 | 第11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1-27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五、本文说明 | 第28-29页 |
第一章 汉代社会与汉代非主流文学综论 | 第29-37页 |
第一节 汉代社会思潮的发展变化 | 第29-32页 |
第二节 汉代思潮对本时期非主流文学的影响 | 第32-34页 |
第三节 汉代社会风俗文化的发展变化 | 第34-35页 |
第四节 汉代社会风俗文化对本时期非主流文学的影响 | 第35-37页 |
第二章 汉代非主流叙事散文:《史记》 | 第37-69页 |
第一节《史记》的非主流性 | 第37-38页 |
第二节《史记》的非主流特质 | 第38-69页 |
一、非主流视阈 | 第39-46页 |
(一) 市井之中的豪杰 | 第39-42页 |
(二) 拉下神坛的天子 | 第42-44页 |
(三) 庙堂之外的“君王” | 第44-46页 |
二、非主流话语 | 第46-69页 |
(一) 记叙语言的通俗化 | 第47-61页 |
(二) 叙述技法的市井化 | 第61-63页 |
(三) 选取材料的民间化 | 第63-66页 |
(四) 称谓的非主流化 | 第66-69页 |
第三章 汉代非主流诗歌:乐府歌诗 | 第69-118页 |
第一节“汉代乐府歌诗”界定 | 第69-70页 |
第二节 汉代乐府与汉代乐府歌诗 | 第70-84页 |
一、汉代之前的“乐”治传统 | 第70-71页 |
二、汉代乐府制度的确立 | 第71-80页 |
三、汉代乐府活动与乐府歌诗 | 第80-84页 |
第三节 汉代乐府歌诗的世俗化 | 第84-92页 |
一、西汉诸帝爱好俗乐对乐府歌诗的影响 | 第84-89页 |
二、东汉世风对乐府歌诗的影响 | 第89-92页 |
第四节 汉代乐府歌诗对主流意识与主流话语的疏离 | 第92-118页 |
一、战争咏叹与兵役惆怅 | 第92-99页 |
二、政治批判与道德控诉 | 第99-110页 |
三、爱情追寻与婚姻诉求 | 第110-115页 |
四、祸福无常与行乐长生 | 第115-118页 |
第四章 汉代非主流诗歌:民谣、文人诗、铜镜铭文 | 第118-147页 |
第一节 汉代民间歌谣 | 第118-129页 |
一、现实评论 | 第118-124页 |
二、谶语预言 | 第124-129页 |
第二节 汉代文人五言诗 | 第129-142页 |
一、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主题 | 第130-135页 |
(一) 思乡曲 | 第130-131页 |
(二) 相思辞 | 第131-133页 |
(三) 刺世语 | 第133-134页 |
(四) 人生叹 | 第134-135页 |
二、汉代文人五言诗的非主流性 | 第135-142页 |
(一) 汉代文人五言诗非主流性的表现 | 第135-140页 |
(二) 汉代文人五言诗非主流性的原因 | 第140-142页 |
第三节 汉代铜镜铭文 | 第142-147页 |
一、汉代铜镜铭文简论 | 第142-145页 |
二、汉代七言铜镜铭文并非“七言诗” | 第145-147页 |
第五章 汉代民间故事与小说 | 第147-162页 |
第一节 汉代民间风俗与汉代民间故事的兴盛 | 第147页 |
第二节 汉代民间爱情故事的叙事学研究 | 第147-153页 |
一、汉代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 | 第147-148页 |
二、汉代民间爱情故事的叙事学分析 | 第148-151页 |
三、汉代民间爱情故事“韩朋模式”的提出与验证 | 第151-152页 |
四、“韩朋模式”对后世的影响 | 第152-153页 |
五、汉代民间爱情故事的社会心理因素 | 第153页 |
第三节 拟人化的寓言:《神乌赋》 | 第153-159页 |
一、《神乌赋》的叙事学解读 | 第154-159页 |
(一) 表层主题的多种解读 | 第155-158页 |
(二) 深层主题的无解性 | 第158-159页 |
二、《神乌赋》对后世的影响 | 第159页 |
第四节 “小说”与汉代小说简说 | 第159-162页 |
结语 | 第162-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4页 |
附录 | 第174-221页 |
附录1:《史记》与《尚书》相关章节对照表 | 第174-199页 |
附录2:《饮马长城窟行》“蔡邕作”献疑 | 第199-207页 |
附录3:已出土汉代常见铜镜类型与铭文简表 | 第207-221页 |
后记 | 第221-223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2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