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中国大陆 | 第12-13页 |
·台湾地区 | 第13-14页 |
·研究范畴及方法 | 第14-15页 |
·概念界说 | 第15-17页 |
·本土的概念 | 第15-16页 |
·本土化的概念 | 第16-17页 |
·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文献 | 第17-19页 |
·期刊 | 第19-20页 |
·论文 | 第20页 |
·论文框架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台湾建筑本土化探索历程及影响 | 第22-38页 |
·台湾建筑本土化的发展历程 | 第22-35页 |
·光复前中国建筑发展及日据时代的台湾建筑(1895‐1945) | 第22-26页 |
·大中国古典样式建筑之延续(1945‐1965) | 第26-30页 |
·现代建筑影响下的建筑探索(1965‐1980) | 第30-32页 |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乡土文化的连结(1980‐1990) | 第32-35页 |
·台湾建筑本土化探索的影响和意义 | 第35-38页 |
第三章 当代台湾建筑设计本土化探索的实践及典型分析 | 第38-58页 |
·当代台湾建筑设计本土化探索的实践 | 第38-49页 |
·迈向世界级——新一代“本土”建筑师的实践 | 第38-43页 |
·公民参与——社区总体营造 | 第43-47页 |
·地景革命——“宜兰厝” | 第47-49页 |
·当代台湾建筑设计本土化探索的特点 | 第49-52页 |
·为草根服务 | 第50页 |
·对地方的长期关怀引发地方意识的抬头 | 第50页 |
·追求绿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 第50-51页 |
·老建筑再利用 | 第51-52页 |
·典型分析——黄声远建筑师的“本土化”实践 | 第52-58页 |
·从“宜兰现象”到“黄声远现象” | 第52页 |
·黄声远的“本土实践” | 第52-54页 |
·黄声远的“本土作品” | 第54-58页 |
第四章 中国大陆建筑设计本土化探索的论述 | 第58-79页 |
·中国大陆建筑本土化的发展历程(1949‐1993) | 第58-69页 |
·民族形式的主观追求(1949‐1957) | 第58-62页 |
·社会动荡期的建筑探索(1958‐1976) | 第62-65页 |
·改革开放与繁荣的建筑创作(1977‐1993) | 第65-69页 |
·当代中国大陆建筑设计本土化探索的实践 | 第69-75页 |
·1993 年之后的中国大陆建筑界 | 第69-70页 |
·兀自放光的建筑探索——新一代建筑师 | 第70-75页 |
·不以市场为导向的“实验建筑” | 第75页 |
·当代中国大陆建筑设计本土化探索的问题 | 第75-79页 |
·建筑作品细节的粗糙及维护的不利 | 第76页 |
·“千篇一律”的现代性与“盲目随从”的复古性 | 第76页 |
·“旅游热”带来的形式主义操作 | 第76-77页 |
·“社区营造”的缺失 | 第77页 |
·“社会关怀”的不足 | 第77-79页 |
第五章 台湾建筑设计本土化探索对中国大陆建筑业的启示 | 第79-83页 |
·不同的天际线而引发的思考 | 第79-80页 |
·文化空间的主体性 | 第79页 |
·人本与社区关怀 | 第79-80页 |
·建筑是为菁英服务还是为民众服务 | 第80页 |
·建筑界与公私部门、社区民众合作之地貌改造运动 | 第80-82页 |
·空间营造在“本土设计”中的重要性 | 第82-83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83-87页 |
·重新认识建筑“本土化”的探索 | 第83-85页 |
·重新认识建筑“本土化”的内涵 | 第83-84页 |
·重新认识建筑师的角色定位 | 第84-85页 |
·未来中国建筑师及建筑业的展望 | 第85-86页 |
·中国将走向何方 | 第85页 |
·中国建筑师及建筑业面临的挑战 | 第85-86页 |
·回归社会现实的中国建筑 | 第86页 |
·后续研究建议及期待 | 第86-87页 |
附录一 “本土”探索相关研讨会及访谈录 | 第87-113页 |
1 走向中国新建筑——“本土设计”建筑学术研讨会(中国大陆) | 第87-100页 |
2 建筑学者及建筑师访谈录(台湾地区) | 第100-113页 |
·傅朝卿教授 | 第100-104页 |
·黄承令教授 | 第104-105页 |
·陈宇进建筑师 | 第105-110页 |
·蒋雅君教授 | 第110-113页 |
附录二 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本土建筑 大事纪年表(1949‐1990) | 第113-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