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LXI 仪器概述 | 第8-11页 |
·LXI 简介 | 第8页 |
·LXI 标准 | 第8-11页 |
·LXI 总线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LXI 总线的特点 | 第11-12页 |
·LXI 总线的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嵌入式系统概述 | 第13-15页 |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 第13-14页 |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 第14页 |
·嵌入式操作系统概述 | 第14-15页 |
·课题任务介绍和开发平台的选择 | 第15-19页 |
·课题任务简介 | 第15-16页 |
·开发平台的选择 | 第16-18页 |
·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LXI的同步和触发 | 第20-34页 |
·LXI 通信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 第20-22页 |
·LXI 通信的可靠性 | 第20-21页 |
·LXI 通信的实时性 | 第21-22页 |
·基于IEEE1588 的LXI 时钟同步原理 | 第22-28页 |
·IEEE1588 同步机制 | 第22-23页 |
·IEEE1588 同步过程 | 第23-24页 |
·最佳主时钟算法 | 第24-27页 |
·PTP 域中设备的状态调度 | 第27-28页 |
·LXI 的触发 | 第28-33页 |
·基于LAN 消息的触发方式 | 第28-30页 |
·基于IEEE1588 精密时钟协议的触发方式 | 第30-32页 |
·基于硬件总线的触发方式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LXI接口模块硬件设计 | 第34-50页 |
·ARM 微处理器 | 第34-36页 |
·ARM 处理器简介 | 第34页 |
·S3C44B0 概述 | 第34-36页 |
·硬件平台设计 | 第36-48页 |
·电源、实时钟电路模块设计 | 第37-38页 |
·JTAG 模块电路设计 | 第38-39页 |
·FLASH 模块电路设计 | 第39-40页 |
·SDRAM 模块电路设计 | 第40-41页 |
·串行接口模块电路设计 | 第41页 |
·USB 接口模块电路设计 | 第41-43页 |
·GPIB 接口模块电路设计 | 第43-45页 |
·Ethernet 接口模块电路设计 | 第45-47页 |
·PCB 布局及电磁兼容分析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LXI接口模块软件设计 | 第50-80页 |
·软件体系结构 | 第50页 |
·系统初始化 | 第50-56页 |
·系统初始化 | 第50-51页 |
·bootloader 启动代码 | 第51-53页 |
·系统仿真调试配置 | 第53-56页 |
·μC/OS-II 操作系统移植 | 第56-63页 |
·μC/OS-II 简介 | 第56-57页 |
·μC/OS-II 操作系统的移植 | 第57-59页 |
·μC/OS-II 移植代码的测试 | 第59-63页 |
·UART 通信 | 第63-66页 |
·S3C44B0 的 UART 概述 | 第63页 |
·UART 通信 | 第63-66页 |
·TCP/IP 协议栈移植 | 第66-76页 |
·TCP/IP 协议栈描述 | 第66-67页 |
·开源TCP/IP 协议栈简介 | 第67-68页 |
·开源TCP/IP 协议栈选择 | 第68-69页 |
·网卡控制器RTL8019 配置 | 第69-73页 |
·基于μC/OS-II 的LwIP 移植 | 第73-76页 |
·访问LXI 数据模块配置 | 第76-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高精确时间同步的LXI技术研究 | 第80-94页 |
·基于IEEE1588 的LXI 时钟同步模型 | 第80-82页 |
·嵌入式软件实现的LXI 时钟同步技术研究 | 第82-86页 |
·基于软件PTP 通讯机制与实现技术 | 第82-83页 |
·基于软件PTP 数据消息的识别 | 第83-86页 |
·基于FPGA 硬件辅助的LXI 时钟同步实现技术研究 | 第86-92页 |
·嵌入式软件实现LXI 时钟同步的不足 | 第86-87页 |
·FPGA 模块电路设计 | 第87-88页 |
·基于 FPGA 的高精确实时时钟 | 第88-89页 |
·基于FPGA 的PTP 时间戳捕获技术 | 第89-90页 |
·基于FPGA 的PTP 时间戳捕获过程 | 第90-91页 |
·基于FPGA 的PTP 数据包的硬件识别技术 | 第91-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4-96页 |
·工作进展 | 第94-95页 |
·后期工作设想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