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前言 | 第9-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 | 第9-15页 |
| ·微生态制剂的发展 | 第9-10页 |
| ·微生态制剂的菌种 | 第10页 |
| ·微生态学的理论假说 | 第10-12页 |
| ·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 | 第12-15页 |
| ·在家禽饲养上的应用 | 第12-13页 |
| ·在猪饲养上的应用 | 第13页 |
| ·在反刍动物饲养上的应用 | 第13-14页 |
| ·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 第14-15页 |
| ·丁酸梭菌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丁酸梭菌的来源、形态和生理特征 | 第15页 |
| ·丁酸梭菌的生理功能及应用 | 第15-16页 |
| ·丁酸梭菌的应用开发现状 | 第16-17页 |
| ·课题的立题依据和目的及意义 | 第17-19页 |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9-26页 |
|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页 |
| ·实验菌株 | 第19页 |
| ·培养基 | 第19-20页 |
|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 ·丁酸梭菌的发酵方法 | 第20页 |
| ·丁酸梭菌的计数方法 | 第20-21页 |
| ·分光光度计比色法 | 第20-21页 |
| ·流式细胞仪测定菌数 | 第21页 |
| ·丁酸梭菌浓缩菌体的计数 | 第21-22页 |
| ·还原糖测定方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 | 第22-23页 |
| ·实验设计 | 第23-26页 |
| ·丁酸梭菌培养基优化实验 | 第23-24页 |
| ·单因素实验筛选碳源、氮源 | 第23页 |
| ·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影响丁酸梭菌清液发酵的显著因素 | 第23页 |
| ·最陡爬坡实验确定响应面实验因素水平的中心点 | 第23-24页 |
| ·中心组合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Type)及响应面分析确定显著因素的最优水平 | 第24页 |
| ·丁酸梭菌在优化后培养基中的代谢曲线 | 第24-26页 |
| ·生长曲线、pH代谢曲线的测定 | 第24页 |
| ·葡萄糖代谢曲线 | 第24-25页 |
| ·间歇调节发酵液pH对生物量的影响 | 第25页 |
| ·优化的培养基发酵性能的对比 | 第25-2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42页 |
| ·丁酸梭菌培养基优化实验 | 第26-37页 |
| ·单因素实验筛选碳源、氮源 | 第26-30页 |
| ·最佳碳源的确定 | 第26-27页 |
| ·最佳氮源的确定 | 第27-30页 |
| ·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影响丁酸梭菌清液发酵的显著因素 | 第30-31页 |
| ·最陡爬坡实验确定响应面实验因素水平的中心点 | 第31-32页 |
| ·中心组合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Type)及响应面分析确定显著因素的最优水平 | 第32-37页 |
|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置信度分析 | 第33-34页 |
| ·显著因素水平的优化 | 第34-37页 |
| ·丁酸梭菌在优化后培养基(sasRCM)中的代谢曲线 | 第37-42页 |
| ·生长曲线、pH代谢曲线的测定 | 第37-38页 |
| ·葡萄糖代谢曲线 | 第38-39页 |
| ·间歇调节发酵液pH对生物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 ·优化的培养基发酵性能的比较 | 第40-42页 |
| 4 总结与讨论 | 第42-45页 |
| ·总结 | 第42-43页 |
| ·讨论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附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