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2 基本理论 | 第14-19页 |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与内涵 | 第14-18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概念 | 第14-15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类型界定 | 第15-16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概念与内涵 | 第16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概念与内涵 | 第16-17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有关法律规定 | 第17-18页 |
·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稀缺理论 | 第18页 |
·土地经济供给理论 | 第18页 |
·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18页 |
·人地协调理论 | 第18页 |
·帕雷托最优理论 | 第18-19页 |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 第19页 |
3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9-24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19-20页 |
·区域性和针对性原则 | 第19页 |
·数据的一致性原则 | 第19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19页 |
·相对独立性原则 | 第19页 |
·指标的全面性与典型性原则 | 第19-20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 第20-24页 |
·指标初选 | 第20-21页 |
·指标归纳分析 | 第21页 |
·指标体系确定 | 第21-22页 |
·指标体系分层 | 第22页 |
·指标解释与计算依据 | 第22-24页 |
4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优选与应用步骤 | 第24-31页 |
·已有集约利用评价方法评析 | 第24-26页 |
·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的选取 | 第26-27页 |
·评价模型应用 | 第27-29页 |
·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27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7-29页 |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 第29-31页 |
5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应用—以济南市为例 | 第31-52页 |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分析 | 第31-37页 |
·济南市土地利用概况 | 第31页 |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状况 | 第31-32页 |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32-37页 |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37-41页 |
·数据的获取 | 第37页 |
·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37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7-39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分析 | 第41-45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计算 | 第41-43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低度利用的原因 | 第44-45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模式选择 | 第45-50页 |
·建议与对策 | 第50-52页 |
6 结语 | 第52-53页 |
·主要结论 | 第52页 |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57页 |
附表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