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政治理论论文--政治学史、政治思想史论文--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引言第8页
一、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第8-12页
 (一) 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产生第8-10页
  1.儒家政治伦理思想产生在鲁国的"国情"第9页
  2.孔子与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产生第9-10页
 (二) 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发展第10-12页
  1.秦汉时期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不同命运第10-11页
  2.魏晋隋唐、宋元明为儒、道、佛三家斗争与交融的时代第11页
  3.清代是传统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终结的时期第11页
  4.儒家政治伦理思想与20世纪的中国第11-12页
二、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理论核心及其范畴体系第12-17页
 (一) 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理论核心:"礼"与"仁"第12-15页
  1.孔子论"礼"与"仁"第12-13页
  2.孟子论"礼"与"仁"第13-14页
  3.荀子论"礼"与"仁"第14-15页
  4.其他后儒们论"礼"与"仁"第15页
 (二) 以"礼"、"仁"为核心的政治道德范畴体系第15-17页
  1.关于义第15-16页
  2.关于忠恕第16页
  3.关于信第16页
  4.关于恭第16页
  5.关于勇第16-17页
三、"为政以德"的政德观第17-21页
 (一) "为政以德"的内容第17-18页
  1.复礼正名第17-18页
  2.德主刑辅第18页
  3.举贤荐能第18页
 (二) 为何力倡"为政以德"第18-20页
  1.道德与政治比较的特殊功能第19页
  2.道德与法律比较的特殊功能第19-20页
  3.道德与宗教比较的特殊功能第20页
 (三) "为政以德"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20-21页
四、"政者正也"的官德思想第21-24页
 (一) 儒家"政者正也"的内容第21-22页
  1.严于律己第21页
  2.重仁贵义第21-22页
  3.清正廉明第22页
  4.群而不党第22页
  5.务实立功第22页
 (二) "政者正也"的现代价值第22-24页
  1.为政者的道德表率作用第22-23页
  2."政者正也"与当代官德建设第23-24页
五、"经世济民"的政绩观第24-27页
 (一) 儒家的"经世济民"思想第24-26页
  1.养民也惠第24页
  2.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第24-25页
  3.平正民事第25页
  4.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第25-26页
 (二) "经世济民"的现代价值第26-27页
  1.儒家"经世济民"思想与领导干部政绩观第26页
  2.儒家"经世济民"思想与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第26-27页
  3.儒家"经世济民"思想与社会保障制度第27页
六、"大同"和"小康"的政治道德理想第27-33页
 (一) 儒家政治道德理想的最高纲领:"大同"社会第28-31页
  1.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蓝图第28-29页
  2.儒家"大同"思想对近代政治思想的影响第29-30页
  3.儒家"大同"理想与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理想第30-31页
 (二) 儒家政治道德理想的低端纲领:"小康"社会第31-33页
  1.儒家"小康"社会的总体架构第31-32页
  2."小康"与"大同"第32-33页
  3.儒家"小康"思想的借鉴意义第33页
七、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发展中的多种趋向第33-38页
 (一) 与时代需要相结合的趋向第33-34页
  1.建立初期关心社会、为治世贡献的特点第33-34页
  2.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成为社会文化第34页
 (二) 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发展中的宗教化、神秘化趋向第34-35页
 (三) 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东方化、世界化趋向第35-38页
  1.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东方化第35-36页
  2.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世界化第36-38页
结语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1页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1-42页
致谢第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苏“蜜月期”文化关系述论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方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