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引言 | 第12-27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高含H_2S碳酸盐岩储层酸化/酸压改造工艺研究现状 | 第13-24页 |
·控铁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酸液体系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酸压模型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酸压工艺技术调研 | 第18-2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25-26页 |
·创新性评价 | 第26-27页 |
2 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 第27-45页 |
·构造及沉积特征 | 第27-31页 |
·构造特征 | 第27-29页 |
·沉积特征 | 第29-31页 |
·储层岩性特征 | 第31-33页 |
·雷口坡组(T_2l) | 第31页 |
·嘉陵江组(T_1j) | 第31-32页 |
·飞仙关组(T_1f) | 第32页 |
·长兴组(P_2c) | 第32页 |
·茅口组(P_1m) | 第32-33页 |
·储层物性及储集空间特征 | 第33-34页 |
·雷口坡组(T_2l) | 第33页 |
·嘉陵江组(T_1j) | 第33页 |
·飞仙关组(T_1f) | 第33-34页 |
·二叠统长兴组(P_2c) | 第34页 |
·二叠统茅口组 | 第34页 |
·储层裂缝发育特征 | 第34-35页 |
·气藏类型 | 第35-36页 |
·裂缝-孔洞型 | 第35页 |
·裂缝-孔隙型 | 第35-36页 |
·裂缝型 | 第36页 |
·气藏动态特征 | 第36-38页 |
·地层压力 | 第36-37页 |
·地层温度 | 第37页 |
·流体性质 | 第37-38页 |
·储层敏感性评价 | 第38-42页 |
·气藏应力敏感特征 | 第38-40页 |
·气藏速敏特征 | 第40-41页 |
·气藏酸敏特征 | 第41-42页 |
·气藏碱敏特征 | 第42页 |
·储层工程地质特征对酸化压裂工艺技术的要求 | 第42-45页 |
·储层岩性特征对酸化压裂工艺技术的要求 | 第42-43页 |
·储层温度压力特征对酸化压裂工艺技术的要求 | 第43页 |
·储层埋深大,地层压力高对酸化压裂工艺技术的要求 | 第43-44页 |
·储层微裂缝发育对酸化压裂工艺技术的要求 | 第44页 |
·气藏高H2S含量对酸化压裂工艺技术的要求 | 第44-45页 |
3 适应含硫气井改造的酸基胶联压裂液单剂研究 | 第45-88页 |
·含H_2S气井改造中的控铁控硫机理研究 | 第45-68页 |
·铁的来源及其氧化价态 | 第45-46页 |
·常规条件(不含硫化氢)下Fe_(2+)的沉淀行为 | 第46-47页 |
·常规条件(不含硫化氢)下Fe_(3+)的沉淀行为 | 第47-49页 |
·含硫化氢条件下Fe_(2+)的沉淀行为 | 第49-50页 |
·含硫化氢条件下Fe_(3+)的沉淀行为 | 第50-51页 |
·含硫化氢气井酸化作业中铁离子的来源 | 第51-52页 |
·常规控铁方法及局限性 | 第52-60页 |
·含硫化氢气井酸化作业控制FeS和S沉积的方法研究 | 第60-68页 |
·常用的酸液稠化剂 | 第68-71页 |
·丙烯酰胺类稠化剂 | 第68-69页 |
·乙烯类聚合物稠化剂 | 第69页 |
·聚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的交联类型 | 第69-71页 |
·酸基压裂液体系主剂的研制 | 第71-87页 |
·稠化剂分子合成设计思路 | 第71页 |
·新型酸用稠化剂的合成路线 | 第71-72页 |
·中间体DMAEMA的合成 | 第72-78页 |
·单体DMC的合成 | 第78-81页 |
·三元共聚制备稠化剂BA1-28 | 第81-87页 |
·小结 | 第87-88页 |
4 适应含硫气井改造的酸基胶联压裂液体系研究 | 第88-129页 |
·新型稠化剂BA1-28的酸溶性及增粘性能研究 | 第88-90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88页 |
·稠化剂BA1-28的酸溶性 | 第88页 |
·稠化剂BA1-28的增粘性能 | 第88-90页 |
·配套酸用交联剂的优选 | 第90-94页 |
·醛类交联剂交联优选 | 第91-92页 |
·锆类交联剂交联优选 | 第92-93页 |
·有机锆交联剂ZJL及其交联性能 | 第93-94页 |
·配套酸用破胶剂的优选 | 第94-95页 |
·酸基压裂液基础配方研究 | 第95-108页 |
·酸液添加剂的优选与性能指标 | 第95-104页 |
·主剂与优选单剂的配伍性 | 第104-105页 |
·酸液体系配方设计 | 第105-108页 |
·酸基压裂液配方适应性评价 | 第108-109页 |
·稳定性、铁离子稳定性能及表面张力测试 | 第108页 |
·缓速性能评价 | 第108-109页 |
·配伍性评价 | 第109页 |
·酸基压裂液整体性能评价 | 第109-128页 |
·酸基压裂液的流变性能测试 | 第110-114页 |
·酸基压裂液摩阻测试 | 第114-119页 |
·酸基压裂液携砂能力评价 | 第119-123页 |
·高温高压动态缓蚀性能评价 | 第123-124页 |
·酸基压裂液对岩心的动态溶蚀能力 | 第124-125页 |
·酸基压裂液的滤失性能测试 | 第125-126页 |
·酸基压裂液的破胶性能及对储层的伤害评价 | 第126-128页 |
·小结 | 第128-129页 |
5 三维酸压数学模型研究 | 第129-154页 |
·裂缝三维延伸数学模型 | 第129-135页 |
·模型假设条件 | 第129页 |
·压降方程 | 第129-130页 |
·裂缝宽度方程 | 第130-132页 |
·应力强度因子计算 | 第132-133页 |
·裂缝高度方程 | 第133-134页 |
·连续性方程 | 第134页 |
·模型的求解方法 | 第134-135页 |
·酸液在缝中流速场模拟 | 第135-138页 |
·酸液流动数学模型 | 第135-137页 |
·流速场的数值求解 | 第137-138页 |
·三维酸液流动反应模拟 | 第138-141页 |
·三维酸液流动反应数学模型 | 第138-139页 |
·三维酸液流速场 | 第139-140页 |
·酸岩反应差分方程及求解 | 第140-141页 |
·酸压增产效果计算 | 第141-146页 |
·理想酸蚀裂缝宽度 | 第141-143页 |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 | 第143-144页 |
·考虑酸蚀蚓孔的酸压储层综合渗透率 | 第144-146页 |
·计算结果 | 第146-154页 |
·蚓孔滤失对酸压措施的影响 | 第146-148页 |
·考虑酸蚀蚓孔滤失时各施工参数对酸压的影响 | 第148-152页 |
·结果分析 | 第152-154页 |
6 酸压工艺技术研究 | 第154-185页 |
·川东北地区基质酸化适应性分析 | 第154-155页 |
·川东北地区压裂酸化适应性分析 | 第155-156页 |
·推荐的改造工艺技术 | 第156-160页 |
·单一的基质酸化技术 | 第157-158页 |
·前置酸+主体酸+闭合酸技术 | 第158-159页 |
·多级交替注入+闭合酸化组合工艺技术 | 第159-160页 |
·酸化压裂配套工艺技术 | 第160-167页 |
·完井酸化管柱 | 第160页 |
·射孔+酸压+测试联作工艺 | 第160-161页 |
·液氮拌注助排工艺 | 第161页 |
·设备配套技术 | 第161-162页 |
·酸压施工质量控制 | 第162-167页 |
·实例分析 | 第167-185页 |
·双庙1井 | 第167-168页 |
·金鸡1井栖霞组 | 第168-174页 |
·大湾1井长兴组、飞仙关组 | 第174-180页 |
·元坝1-侧1井长兴组 | 第180-185页 |
7 结论及建议 | 第185-187页 |
·结论 | 第185-186页 |
·建议 | 第186-187页 |
致谢 | 第187-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