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 ·选题的目的 | 第11-12页 |
| ·选题的依据 | 第12-13页 |
| ·理论依据 | 第12页 |
| ·现实依据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内对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 ·国外对于失业人员的研究 | 第14-16页 |
|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和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页 |
| ·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16-19页 |
| ·下岗职工再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 第16-18页 |
| ·下岗职工再社会化的支持因素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社会转型中个体的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 第21-28页 |
| ·研究所涉及的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 ·下岗职工概念的界定 | 第21页 |
| ·再社会化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 | 第22-25页 |
| ·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化 | 第22-23页 |
| ·继续社会化理论的介绍 | 第23页 |
| ·再社会化理论的介绍 | 第23-24页 |
| ·当前对再社会化理论的发展 | 第24-25页 |
| ·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区别 | 第25页 |
| ·再社会化和再就业的区别与联系 | 第25-26页 |
| ·下岗职工再社会化的原因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研究假设和操作化指标 | 第28-30页 |
| ·研究假设 | 第28页 |
| ·操作化指标 | 第28-30页 |
| ·自然情况 | 第28页 |
| ·社会态度 | 第28页 |
| ·社会支持 | 第28-29页 |
| ·再社会化的途径 | 第29页 |
| ·再社会化的结果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0-41页 |
| ·对收集的资料的统计 | 第30-37页 |
| ·被调查对象的自然情况 | 第30页 |
| ·被调查对象的社会态度 | 第30-32页 |
| ·再社会化的途径 | 第32-34页 |
| ·再社会化的内容 | 第34-35页 |
| ·再社会化的结果 | 第35-36页 |
| ·下岗职工再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社会支持 | 第36-37页 |
| ·对所获取的资料的分析 | 第37-41页 |
| ·人力资本对下岗职工再社会化的影响 | 第38页 |
| ·社会支持对下岗职工再社会化的影响 | 第38-39页 |
| ·下岗职工社会态度对再社会化的影响 | 第39-41页 |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1-46页 |
| ·研究结论 | 第41-43页 |
| ·社会态度对下岗职工再社会化的影响 | 第41-42页 |
| ·社会支持对下岗职工再社会化的影响 | 第42页 |
| ·社会资本下岗职工再社会化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和建议 | 第43-45页 |
| ·应当培养下岗职工正确的择业观念 | 第43页 |
| ·大力加强非政府组织(NGO)建设与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 | 第43-44页 |
|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下岗职工再社会化提供帮助和支持的力度 | 第44页 |
| ·下岗职工应当努力提高自身人力资本 | 第44页 |
| ·下岗职工应当明确社会支持与自己再社会化的关系 | 第44-45页 |
| ·缺憾与不足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