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土壤SOC和SON的提取和测定方法 | 第12-14页 |
| ·土壤SOC和SON的提取 | 第12-13页 |
| ·土壤SOC和SON的测定方法 | 第13-14页 |
| ·土壤SOC、SON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 第14-17页 |
| ·土壤中SOC的含量 | 第14-15页 |
| ·土壤SON的含量 | 第15页 |
| ·影响土壤SOC、SON含量的因素 | 第15-17页 |
| ·施肥 | 第15-16页 |
| ·土地利用方式 | 第16页 |
| ·植被 | 第16页 |
| ·其他因素 | 第16-17页 |
| ·SOC的生物降解特性 | 第17-18页 |
| ·土壤中SOC、SON的淋溶特性 | 第18-19页 |
| ·小结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 ·选题依据 | 第20页 |
| ·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不同培肥处理对土壤溶解态及吸附态有机碳、氮含量及结构特性的影响 | 第22-3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 ·供试土壤 | 第23页 |
|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 ·测定与统计方法 | 第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7页 |
| ·不同培肥处理土壤DOC和AOC含量 | 第24-25页 |
| ·不同培肥处理土壤中DON和AON含量 | 第25-26页 |
| ·不同培肥处理土壤可溶性有机物的结构特性比较 | 第26-27页 |
| ·讨论 | 第27-28页 |
| ·结论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不同培肥处理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特性的影响 | 第30-3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供试土壤 | 第31页 |
| ·土壤DOC溶液的提取及测定 | 第31页 |
| ·土壤DOC生物降解实验 | 第31-32页 |
| ·测定与统计分析方法 | 第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 ·不同培肥处理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 ·不同培肥处理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结构特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 ·不同培肥处理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生物降解特性的影响 | 第34页 |
| ·讨论 | 第34-36页 |
| ·不同培肥处理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 ·不同培肥处理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结构特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 ·不同培肥处理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降解特性的影响 | 第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第五章 小麦-玉米生长期间不同施肥处理氮素淋溶特性研究 | 第37-4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 ·试验条件 | 第37-38页 |
| ·试验设计 | 第38页 |
| ·渗滤液的采集 | 第38-39页 |
| ·测定与分析方法 | 第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 ·土壤不同深度处淋出液量动态变化 | 第39-40页 |
| ·不同深度淋出液中不同形态氮浓度的动态变化 | 第40-43页 |
| ·小麦-玉米期间不同形态氮的累积淋溶量和淋溶率 | 第43-44页 |
| ·讨论 | 第44-46页 |
| ·农田土壤氮素淋溶的形态及对环境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影响氮素淋溶的因素 | 第45页 |
| ·淋出液中氮浓度动态变化原因分析 | 第45-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今后研究方向 | 第47-49页 |
| ·主要结论 | 第47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47-48页 |
|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