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PEG胁迫下小麦甜菜碱含量的变化及类脱水素基因表达的分析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0页
   ·植物抗旱机理研究进展第13-18页
     ·干旱对植物伤害第13-14页
     ·植物耐旱性的生物学机理第14-16页
       ·气孔行为第14-15页
       ·渗透调节第15页
       ·抗氧化防御系统第15页
       ·脱落酸作用第15-16页
       ·Lea 蛋白的保护作用第16页
       ·渗透蛋白与植物的抗旱性第16页
     ·渗透调节物质与植物的抗旱性第16-18页
       ·脯氨酸(Pro) 与植物的抗旱性第16-17页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与植物的抗旱性第17页
       ·脱落酸(ABA) 与植物的抗旱性第17-18页
       ·甜菜碱与植物的抗旱性第18页
   ·甜菜碱的研究进展第18-26页
     ·甜菜碱的理化性质与分布第18页
     ·甜菜碱的生物合成第18-19页
     ·甜菜碱的诱导合成积累第19-20页
     ·甜菜碱的生理功能第20-22页
       ·甜菜碱诱导相容性溶质的生物合成第20-21页
       ·甜菜碱参与细胞渗透调节作用第21页
       ·甜菜碱参与稳定生物大分子的功能第21-22页
       ·甜菜碱影响离子在细胞内的分布第22页
       ·甜菜碱增加抗盐的持久性第22页
     ·甜菜碱与植物抗逆性的关系第22-24页
       ·甜菜碱与水分胁迫的关系第22-23页
       ·甜菜碱与盐胁迫的关系第23页
       ·甜菜碱与温度胁迫的关系第23-24页
       ·甜菜碱与其它胁迫的关系第24页
     ·外源甜菜碱对植物抗旱的研究第24-26页
       ·外源甜菜碱对小麦发芽率,幼苗株高及硝酸还原酶含量的影响第24-25页
       ·外源甜菜碱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第25-26页
   ·甜菜碱含量的测定方法第26-30页
     ·光谱法第26-27页
     ·薄层色谱扫描法第27页
     ·高效液相色谱法第27-28页
     ·酸碱滴定法第28页
     ·重量法第28页
     ·微型电极法第28页
     ·毛细管电泳法第28-30页
第二章PEG 胁迫下小麦甜菜碱含量的变化第30-40页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30-31页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30-31页
     ·实验材料第31页
       ·材料培养第31页
       ·样品采集第31页
   ·实验方法第31-32页
     ·色谱条件第31页
     ·树脂的预处理第31-32页
     ·分析样品的制备第32页
   ·结果与分析第32-38页
     ·液相色谱分离条件的优化第32-37页
       ·提取条件的正交优化第32-33页
       ·柱温的选择优化第33-34页
       ·离子对试剂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第34页
       ·不同浓度的流动相(KH_2PO_4)对分离结果的影响第34-35页
       ·标准曲线第35-36页
       ·方法学考察第36页
       ·不同胁迫处理小麦叶片中甜菜碱的分析第36-37页
     ·干旱胁迫对小麦植株的影响第37页
     ·干旱胁迫对小麦甜菜碱含量的影响第37-38页
     ·甜菜碱对作物抗旱的影响第38页
   ·结论第38-40页
第三章 水分胁迫下小麦类脱水素基因表达分析第40-50页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40-42页
     ·植物材料第40页
     ·植物材料的处理与采集第40-41页
     ·菌株及质粒第41页
     ·主要试剂第41-42页
       ·小麦总RNA 提取及反转录试剂第42页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核酸电泳试剂第42页
       ·目的基因鉴定、培养基及培养液第42页
   ·实验方法第42-46页
     ·总RNA 的提取第42-43页
     ·cDNA 的合成第43-46页
       ·RT-PCR 反转录合成第一链(参见TaKaRa PCR cDNA synthesis kit)第43页
       ·PCR 扩增双链(参见TaKaRa PCR)第43-44页
       ·PCR 产物回收第44页
       ·回收产物与载体的连接第44页
       ·感受态细胞JM109 的制备与转化第44-45页
       ·菌落PCR 进行重组菌的筛选和鉴定第45-46页
     ·构建表达载体第46页
       ·提取质粒第46页
       ·双酶切第46页
   ·结果与分析第46-48页
     ·总RNA 的提取第46-47页
     ·cDNA 的合成第47-48页
   ·结论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6页
致谢第56-57页
作者简介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小麦品种类脱水素的表达与水分胁迫的关系
下一篇:黄芪根瘤内生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