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哲学视阈下的和谐经济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和谐经济的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一) 物质财富相对宽裕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 第10-11页 |
(二) 经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心 | 第11页 |
(三) 社会运行中所出现的问题应通过科学发展解决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和谐社会与和谐经济 | 第13-20页 |
一、和谐社会 | 第13-15页 |
(一) 和谐社会的涵义 | 第13页 |
(二) 经济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职能 | 第13-15页 |
二、和谐经济 | 第15-20页 |
(一) 和谐经济的界定 | 第15-16页 |
(二) 和谐经济的本质 | 第16-17页 |
(三) 和谐经济的目的 | 第17-20页 |
第三章 经济主体的和谐性 | 第20-30页 |
一、经济主体及其特点 | 第20-21页 |
(一) 经济主体 | 第20页 |
(二) 经济主体的主要属性 | 第20-21页 |
二、经济主体中个体主体的和谐性 | 第21-24页 |
(一) 个体主体自身的和谐性 | 第21-22页 |
(二) 个体主体间的和谐性 | 第22页 |
(三) 个体主体和谐性的实现 | 第22-24页 |
三、经济主体中群体主体的和谐性 | 第24-30页 |
(一) 目前群体主体存在的和谐性问题 | 第24-27页 |
(二) 群体主体和谐性的实现 | 第27-30页 |
第四章 经济秩序的和谐性 | 第30-44页 |
一、经济秩序的市场保障 | 第30-33页 |
(一) 经济发展中市场的作用 | 第30-31页 |
(二) 加强市场建设,完备市场体系,促进经济和谐 | 第31-33页 |
二、经济秩序的法制保障 | 第33-36页 |
(一) 经济发展中的法制作用 | 第33-34页 |
(二) 加强法制建设,完备经济法制体系 | 第34-36页 |
三、经济秩序的道德保障 | 第36-38页 |
(一) 经济发展中道德的作用 | 第36-37页 |
(二) 加强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建设 | 第37-38页 |
四、经济管理工作与经济秩序 | 第38-41页 |
(一) 宏观调控与经济秩序 | 第38-40页 |
(二) 微观运作与经济秩序 | 第40-41页 |
五、社会秩序与经济秩序 | 第41-43页 |
(一) 秩序的内涵 | 第42页 |
(二) 社会秩序本质 | 第42页 |
(三) 经济秩序的本质 | 第42-43页 |
六、建立和谐的经济秩序的意义 | 第43-44页 |
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和谐性 | 第44-60页 |
一、经济活动的性质 | 第44页 |
二、经济活动的目的性 | 第44-47页 |
(一) 微观经济活动的目的性 | 第44-45页 |
(二) 宏观经济活动的目的性 | 第45-47页 |
三、经济活动的和谐性 | 第47-51页 |
(一) 生产活动的和谐性 | 第47-48页 |
(二) 分配活动的和谐性 | 第48页 |
(三) 交换活动的和谐性 | 第48-50页 |
(四) 消费活动的和谐性 | 第50-51页 |
四、经济活动和谐性的实现途径 | 第51-60页 |
(一)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第51-54页 |
(二) 实现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 第54-56页 |
(三)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 第56-57页 |
(四)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 第57-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