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 ·植物抵抗逆境胁迫的分子机制 | 第14-17页 |
| ·逆境胁迫下响应的两类基因 | 第14-15页 |
| ·非生物逆境应答的信号传递途径 | 第15-17页 |
| ·DREB/ERF转录因子在植物抗逆调控中的作用 | 第17-22页 |
| ·转录因子的结构及调控 | 第18-19页 |
| ·DREB/ERF转录因子的结构与功能 | 第19-21页 |
| ·DREB/ERF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蛋白质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 ·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 ·酵母双杂交技术(Y2H) | 第22-23页 |
| ·荧光双分子互补实验(BiFC) | 第23-25页 |
| ·免疫共沉淀(Co-IP) | 第25页 |
|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25-26页 |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DREB/ERF诱饵蛋白的检测及总cDNA的合成 | 第27-35页 |
| 第一部分 诱饵载体的构建及自激活验证 | 第27-3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 第二部分 RNA的提取及总cDNA合成 | 第31-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4页 |
| ·讨论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酵母双杂交方法筛选DREB/ERF互作蛋白及验证 | 第35-4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9页 |
| ·材料 | 第35-36页 |
| ·方法 | 第36-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 ·共转化方法转入酵母细胞 | 第39页 |
| ·候选酵母克隆显蓝实验验证 | 第39页 |
| ·候选酵母克隆PCR检测 | 第39-40页 |
| ·候选克隆的测序 | 第40-46页 |
| ·蛋白的互作验证 | 第46页 |
| ·讨论 | 第46-49页 |
| 第四章 小麦STK基因的全长获得及结构表达分析 | 第49-5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 ·材料 | 第49页 |
| ·方法 | 第49-5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8页 |
| ·STK基因全长序列的获得 | 第50-55页 |
| ·STK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55-58页 |
| ·讨论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小麦TABS1基因的原核表达及Western blot检测 | 第59-6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 ·TaBS1基因的扩增 | 第60页 |
| ·构建pET::TaBS1原核表达载体 | 第60页 |
| ·IPTG诱导融合蛋白表达 | 第60页 |
| ·融合蛋白His-TaBS1的Western blot检测 | 第60-6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1-63页 |
| ·TaBS 1基因的获得 | 第61页 |
| ·构建PET::TABS1原核表达载体 | 第61-62页 |
| ·His-TaBS1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62-63页 |
| ·融合蛋白His-TaBS1的Western blot检测 | 第63页 |
| ·结论 | 第63-65页 |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 致谢 | 第74-76页 |
| 作者简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