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理论论文--环境保护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1页
   ·研究背景第15页
   ·问题的提出第15-16页
     ·国外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发生较早,影响非常严重第15-16页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近年来凸现,且愈演愈烈第16页
     ·小结第16页
   ·研究进展第16-18页
     ·国外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手段第16-17页
     ·国内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手段研究第17页
     ·生态补偿机制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领域的应用第17-18页
     ·小结第18页
   ·研究意义第18-19页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和福利水平的需要第18-19页
     ·缓解严峻的农业面源污染形势的需要第19页
     ·完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措施,维护农民利益的需要第19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9-21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20页
     ·技术路线图第20-21页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第21-28页
   ·基本概念第21-22页
     ·环境容量第21页
     ·外部性第21页
     ·农业面源污染第21-22页
     ·生态补偿第22页
   ·基本理论第22-28页
     ·外部性理论第22-26页
     ·环境产权理论第26-28页
第三章 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及其控制手段选取第28-34页
   ·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第28-29页
     ·分散性第28页
     ·随机性第28页
     ·监测成本高第28-29页
   ·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学解释第29-31页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典型的负外部性第29-30页
     ·采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第30页
     ·小结第30-31页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手段的选取第31页
     ·排污收费第31页
     ·补贴第31页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补贴手段第31-34页
第四章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第34-37页
   ·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原则第34页
     ·确定补偿主体的原则第34页
     ·确定补偿标准的原则第34页
     ·确定补偿方式的原则第34页
   ·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成要素第34-36页
     ·界定补偿主体第35页
     ·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第35-36页
     ·设计补偿方式第36页
   ·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流程图第36-37页
第五章 实证分析——以洱海流域为例第37-49页
   ·洱海流域基本概况第37-38页
     ·自然环境概况第37页
     ·洱海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第37页
     ·洱海流域农业生产概况第37-38页
     ·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概况第38页
   ·被访问农户的基本情况第38-44页
     ·调查范围与调查人群的选取第38页
     ·调查方式与问卷回收情况第38-39页
     ·被访问农户基本信息情况第39-40页
     ·被访问农户对洱海水质污染的了解情况第40-42页
     ·被访问农户对畜禽粪便排放造成洱海水质污染的认知情况第42-44页
   ·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第44-49页
     ·补偿主体第45页
     ·补偿标准第45-48页
     ·补偿方式的确定第48-4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第49-52页
   ·结论第49-50页
     ·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理论基础是外部性理论和环境产权理论第49页
     ·农业面源污染的典型特点是分散性、随机性和监测成本高第49-50页
     ·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方法第50页
     ·养殖规模和学历对农户补偿意愿的影响最大第50页
     ·养殖规模小和资金发放不到位是影响农户不接受补偿的主要原因第50页
   ·对策建议第50-52页
     ·建立激励型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第50-51页
     ·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增强补贴能力第51页
     ·建立长效、稳定、持续的补贴机制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7页
致谢第57-58页
作者简历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欧文氏杆菌突变体的构建及枯草芽孢杆菌甘露聚糖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下一篇:利用RZWQM模拟猪场废水灌溉对土壤—作物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