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科学、科学研究论文--世界各国科学研究事业论文--中国论文--科学事业史论文

新中国科技体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1949-1966)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绪论第13-20页
第一章 科技事业领导体制的建立第20-77页
 第一节 建国之初的探索第20-32页
  一 中国科学院的成立第20-25页
  二 中国科学院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第25-29页
  三 苏联模式对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初步影响第29-32页
 第二节 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管理机构的建立第32-46页
  一 国家技术委员会与科学规划委员会的设立第32-37页
  二 关于科技体制问题的争论第37-40页
  三 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设立第40-46页
 第三节 群众性科技组织领导机构的建立第46-59页
  一 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的筹备与召开第46-52页
  二 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的成立第52-56页
  三 科学技术协会的成立与工作第56-59页
 第四节 国防科技领导机构的建立第59-70页
  一 国防科技管理机构的设立第59-67页
  二 国务院国防科技部门的设立与变迁第67-70页
 小结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7页
第二章 科研机构的建立和发展第77-126页
 第一节 中国科学院科研机构的建立与发展第77-91页
  一 中国科学院院本部的建设第77-85页
  二 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的建设第85-91页
 第二节 中国科学院学部的建立第91-101页
  一 建国之初"科研中心"的建设第92-95页
  二 学部制度的建立第95-101页
 第三节 各科研系统机构的建立与发展第101-120页
  一 设置机构的原则与科研机构的发展第101-107页
  二 民口各系统科研机构的发展第107-116页
  三 国防尖端武器研制过程中的机构设置第116-120页
 小结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6页
第三章 科研队伍的建设第126-168页
 第一节 对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安置与思想改造第126-135页
  一 对旧知识分子的安置第126-130页
  二 对科技界进行思想改造第130-135页
 第二节 对待高级知识分子的若干政策措施第135-148页
  一 挽留与适当安排第135-137页
  二 争取海外知识分子归国第137-142页
  三 为高级知识分子发挥作用创造条件第142-148页
 第三节 培养新中国的科技力量第148-162页
  一 高等院校的调整第148-151页
  二 培养研究生第151-153页
  三 派遣留学生第153-156页
  四 人才培养的规划及其实施第156-162页
 小结第162-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68页
第四章 科技管理和组织方式第168-196页
 第一节 科技发展的计划管理第168-182页
  一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民科学工作"第168-176页
  二 计划管理模式的形成第176-182页
 第二节 "集中力量办大事"第182-191页
  一 对协作攻关的认识与初步尝试第182-185页
  二 协作攻关方式的形成及其效果第185-191页
 小结第191-192页
 参考文献第192-196页
第五章 对新中国科技体制的分析与评价第196-207页
 一 新中国的科技体制是适应国家需要逐步探索和建立起来的第196-200页
 二 规划模式成为科技管理的主要形式第200-202页
 三 协作攻关是组织科技活动的重要特点第202-204页
 四 条块分割成为科技体制运行的结构性障碍第204-206页
 参考文献第206-207页
结语第207-209页
致谢第209-210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10-211页

论文共2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科学技术、经济活动和社会形态的模型研究
下一篇: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与缓释:基于全面风险管理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