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3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概述 | 第15-23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 第15-16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 第16-17页 |
·非物质性、物质承载性 | 第16页 |
·独特性、象征性 | 第16-17页 |
·活态性、流变性 | 第17页 |
·传承性、发展性 | 第17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 第17-19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分析 | 第23-33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 第23-27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的作用 | 第23-25页 |
·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 第25-27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文化自觉理论 | 第27页 |
·符号学理论 | 第27-29页 |
·体验经济理论 | 第29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9-30页 |
·"舞台真实"理论 | 第30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经验教训 | 第30-33页 |
第三章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 第33-39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3-34页 |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 | 第34-36页 |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情况 | 第36-37页 |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 第37-39页 |
·种类齐全,覆盖面广 | 第37-38页 |
·参与性强,体验空间大 | 第38页 |
·品位较高,文化意义大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 第39-55页 |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现状 | 第39-40页 |
·利用节庆尽显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 第39页 |
·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基地 | 第39页 |
·进行展馆式陈列和保护传承 | 第39-40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 第40页 |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开发力度不足 | 第40页 |
·资源整合程度不高 | 第40-41页 |
·宣传力度不够 | 第41页 |
·传承人匮乏 | 第41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原则 | 第41-43页 |
·保护第一原则 | 第41-42页 |
·原真性原则 | 第42页 |
·人本性原则 | 第42页 |
·适度开发原则 | 第42-43页 |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 第43-45页 |
·静态展示开发模式 | 第43页 |
·动态参与开发模式 | 第43-44页 |
·综合开发模式 | 第44-45页 |
·物品开发模式 | 第45页 |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设计 | 第45-55页 |
第五章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保障性措施 | 第55-59页 |
·立法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根本保证 | 第55页 |
·加强宣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重要措施 | 第55-56页 |
·专家指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关键 | 第56页 |
·居民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途径 | 第56页 |
·资金投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基本保障 | 第56-5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9-61页 |
·创新之处 | 第59页 |
·不足之处 | 第5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历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