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中文文摘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 | 第11-12页 |
(一)、泉州电视台及其闽南语节目 | 第11页 |
(二)、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 | 第11-12页 |
二、课题背景 | 第12-14页 |
三、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一)、问题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闽南语频道为何而来 | 第17-25页 |
第一节 方言电视节目风生水起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学界、政界褒贬不一 | 第19-20页 |
第三节 两岸新形势与涉台传播新观念 | 第20-22页 |
第四节 方言电视合法化 | 第22-25页 |
第二章 闽南语频道的地域文化价值 | 第25-39页 |
第一节 方言电视的文化意义 | 第25-33页 |
一、方言的文化意义 | 第25-27页 |
二、闽南语频道与闽南方言 | 第27-33页 |
(一)、泉州地域文化与泉州方言的共生同存关系 | 第28页 |
(二)、大众传媒的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 第28-29页 |
(三)、《学说泉州话》与《泉州第一炮》案例分析 | 第29-33页 |
第二节 传承闽南传统文化培育方言流行文化 | 第33-39页 |
一、泉州乡土活教材——《泉州第一炮》 | 第33-35页 |
二、演绎千年戏曲瑰宝——《咱厝戏台》与《闽台戏棚》 | 第35页 |
三、再现独特人文景观——《魅力闽南》 | 第35-36页 |
四、培育方言流行文化——《唱歌拼输赢》 | 第36-39页 |
第三章 闽南语频道在两岸交流中的政治价值 | 第39-61页 |
第一节 弘扬传统文化,强化祖根认同 | 第39-43页 |
一、《唐山过台湾》栏目概述 | 第40页 |
二、名称由来与栏目定位 | 第40-41页 |
三、存在的问题 | 第41-43页 |
第二节 推动流行文化合作与创新,共建两岸文化新认同 | 第43-61页 |
一、流行文化的社会意义 | 第43-45页 |
(一)、流行文化特性 | 第44页 |
(二)、推动流行文化创新,构建两岸文化新认同 | 第44-45页 |
二、闽南语流行歌曲发展脉络及其文化认同 | 第45-48页 |
(一)、闽南语流行歌曲发展简史 | 第45-48页 |
(二)、闽南语流行歌曲中的文化认同 | 第48页 |
三、闽南语频道《唱歌拼输赢》个案研究 | 第48-61页 |
(一)、《唱歌拼输赢》概述 | 第48-49页 |
(二)、栏目特色 | 第49-54页 |
(三)、创新大陆闽南语音乐,反哺台湾流行乐坛 | 第54-55页 |
(四)、《唱歌拼输赢》存在的问题 | 第55-61页 |
第四章 闽南语频道存在的问题 | 第61-73页 |
第一节 文化传承的尴尬:传统岂能如此媚俗? | 第61-62页 |
第二节 生存的尴尬:政治、经济与文化如何博弈? | 第62-65页 |
一、经济创收 | 第63页 |
二、涉台传播 | 第63-64页 |
三、闽南文化传承 | 第64-65页 |
第三节 对象的尴尬:两岸未来如何交流? | 第65-67页 |
第四节 闽南语的尴尬:方言节目如何播音? | 第67-69页 |
一、文白异读 | 第67页 |
二、泉台异音 | 第67-68页 |
三、闽南语节目以何种口音播音? | 第68-69页 |
第五节 覆盖面的尴尬:如何服务台湾乡亲? | 第69-70页 |
第六节 城市化的尴尬:外地人如何融入大泉州? | 第70-73页 |
第五章 闽南语频道生存和发展思考 | 第73-81页 |
第一节 深入理解目标受众,消解"文化统战"刻板印象 | 第73-76页 |
一、绿营民众对大陆文化交流的刻板印象 | 第73-74页 |
二、涉台信息的编码与解码 | 第74-76页 |
第二节 大闽南合作与跨区域整合 | 第76-79页 |
一、泉、厦、漳合作 | 第77页 |
二、闽台合作 | 第77-78页 |
三、东南亚闽南文化系合作 | 第78-79页 |
第三节 借助新技术,推动跨媒介整合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81-83页 |
附录1 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 第83-85页 |
附录2 泉州地区青少年闽南语频道收看情况调查问卷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个人简历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