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9-17页 |
一、引言 | 第9-11页 |
(一) 物流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二) 我国物流现状 | 第10-11页 |
二、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一) 危险品和危险化学品的概念区别 | 第11页 |
(二) 我国危化品物流现状 | 第11-12页 |
(三) 我国危化品道路运输问题 | 第12-13页 |
三、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13-14页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和思路 | 第14-17页 |
(一)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二)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文献和理论 | 第17-27页 |
一、危化品道路运输风险的相关概念 | 第17-22页 |
(一) 关于危化品道路运输风险的定义 | 第17页 |
(二) 危化品道路运输风险的分类 | 第17-18页 |
(三) 危化品道路运输风险的特点 | 第18-19页 |
(四) 危化品道路运输风险的来源 | 第19-22页 |
二、关于危化品道路运输风险防范理论的研究 | 第22-23页 |
(一) 定性风险研究 | 第22-23页 |
(二) 定量风险研究 | 第23页 |
三、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风险防范的分析理论 | 第23-27页 |
(一) 风险收益权衡理论 | 第23-24页 |
(二) 内部控制理论 | 第24-27页 |
第三章 我国和欧洲危化品道路运输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第27-32页 |
一、我国危化品道路运输管理标准 | 第27-28页 |
(一) 有关国家标准 | 第27页 |
(二) 有关行业标准 | 第27-28页 |
二、我国危化品道路运输管理政策发展 | 第28-29页 |
(一) 初级管理阶段 | 第28-29页 |
(二) 行业管理阶段 | 第29页 |
(三) 规范管理阶段 | 第29页 |
三、欧洲危化品道路运输管理现状 | 第29-32页 |
(一) 管理机构 | 第29-30页 |
(二) 货物界定 | 第30页 |
(三) 培训管理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我国危化品道路运输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 第32-39页 |
一、危化品道路运输企业不规范 | 第32-35页 |
(一) 业务不专营 | 第32-33页 |
(二) 车辆不专用 | 第33页 |
(三) 人员不专业 | 第33-34页 |
(四) 运输企业管理粗放 | 第34页 |
(五) 超载运行久治不绝 | 第34页 |
(六) 非法营运依然存在 | 第34页 |
(七) 在途运输管理薄弱 | 第34页 |
(八) 应急响应机制不完善 | 第34-35页 |
二、国家管理体系不健全 | 第35-37页 |
(一) 管理多头 | 第35页 |
(二) 法规众多 | 第35-36页 |
(三) 监控困难 | 第36-37页 |
三、危化品生产企业或委托企业管理缺失 | 第37-39页 |
(一) 信息沟通不及时 | 第37页 |
(二) 货物信息不清晰 | 第37页 |
(三) 管理方向不正确 | 第37页 |
(四) 应急机制不健全 | 第37-39页 |
第五章 防范我国危化品道路运输风险的具体措施探讨 | 第39-45页 |
一、道路危化品货物运输企业加强自身管理 | 第39-41页 |
(一) 完善企业内部规范,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 第39页 |
(二) 遵守安全运输条规,提高安全运输质量 | 第39-40页 |
(三) 加强安全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 第40页 |
(四) 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运输过程动态监督 | 第40页 |
(五) 建立事故应急机制,确保紧急情况受控 | 第40-41页 |
二、政府部门积极推动物流软硬件建设 | 第41-42页 |
(一) 积极发展专业化第三方危化品物流 | 第41页 |
(二) 建立全国性的危化品物流管理平台 | 第41页 |
(三) 迅速解决限量运输问题的法规问题 | 第41-42页 |
(四) 完善国家道路危化品应急救援机制 | 第42页 |
三、危化品生产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 第42-45页 |
(一) 建立领导承诺机制 | 第42-43页 |
(二) 加强信息及时沟通 | 第43页 |
(三) 创建服务商管理体系 | 第43页 |
(四) 加强逆向物流管理 | 第43页 |
(五)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 | 第43-45页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第45-52页 |
一、我国涂料行业的物流现状 | 第45-46页 |
二、PPG 涂料昆山工厂道路运输管理 | 第46-50页 |
(一) 危化品道路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 第46-49页 |
(二) 目前的解决办法 | 第49-50页 |
三、此案例对于道路运输管理风险防范的意义 | 第50-52页 |
(一) 推动国家管理部门对危化品道路运输管理的引导 | 第50页 |
(二) 建立危化品生产企业行业内的社会责任关怀机制 | 第50-51页 |
(三) 促进危化品道路运输企业进行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 第51-52页 |
第七章 本文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