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研究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2-21页 |
·性别角色的基本问题 | 第12-16页 |
·性别角色的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性别角色的测量 | 第13-14页 |
·性别角色获得与发展的理论流派 | 第14-16页 |
·家庭教养方式的基本问题 | 第16-19页 |
·概念界定 | 第16页 |
·教养方式的维度及类型划分 | 第16-17页 |
·测量工具 | 第17-18页 |
·家庭教养方式在性别角色形成中的作用 | 第18-19页 |
·问题提出 | 第19-21页 |
2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 | 第21-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3 研究一中学生性别角色现状调查研究 | 第23-30页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研究工具 | 第23-24页 |
·研究程序 | 第24页 |
·统计方法 | 第24页 |
·研究结果 | 第24-27页 |
·中学生性别角色总体分布 | 第24-25页 |
·不同性别中学生性别角色分布 | 第25页 |
·中学生各年级性别角色分布 | 第25-26页 |
·不同居住地、不同性别中学生性别角色分布 | 第26-27页 |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性别角色分布 | 第27页 |
·讨论 | 第27-29页 |
·中学生性别角色的总体特征 | 第27-28页 |
·女生的性别角色发展优于男生 | 第28页 |
·中学生性别角色随年级升高成起伏状态 | 第28-29页 |
·经济发展无法消除性别角色的城乡差异 | 第29页 |
·非独生子女性别角色优于独生子女 | 第29页 |
·结论 | 第29-30页 |
4 研究二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编制 | 第30-45页 |
·研究目的:编制适合我国中学生的测量父母教养方式的问卷 | 第30页 |
·原始问卷的形成 | 第30页 |
·初测问卷的形成 | 第30-32页 |
·被试 | 第30页 |
·程序 | 第30-31页 |
·结果 | 第31-32页 |
·正式问卷的编制 | 第32-40页 |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研究结果 | 第32-40页 |
·正式问卷的信效度 | 第40-44页 |
·信度 | 第40页 |
·效度 | 第40-44页 |
·讨论 | 第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5 研究三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45-56页 |
·研究目的 | 第45页 |
·研究方法 | 第45-46页 |
·研究对象 | 第45页 |
·研究工具 | 第45页 |
·研究程序 | 第45页 |
·统计方法 | 第45-46页 |
·研究结果 | 第46-52页 |
·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总体分布 | 第46-49页 |
·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的性别差异 | 第49页 |
·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的城乡差异 | 第49-50页 |
·独生与非独生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差异 | 第50-51页 |
·中学生父母共同教养方式调查分析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5页 |
·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划分 | 第52-53页 |
·父母教养方式状况乐观,积极教养方式占主导 | 第53-54页 |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与农村父母教养方式正在趋同 | 第54页 |
·父母教养方式性别差异缩小,女生教育受重视 | 第54-55页 |
·父母教养方式一致性较高 | 第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6 研究四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 第56-64页 |
·研究目的 | 第56页 |
·研究方法同研究一、研究三 | 第56页 |
·研究结果 | 第56-61页 |
·父母教养方式与性别角色的相关分析 | 第56-57页 |
·父母教养方式对性别角色的预测作用 | 第57页 |
·影响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的路径分析 | 第57-59页 |
·父母个体教养方式背景下的性别角色类型分析 | 第59-60页 |
·父母共同教养方式对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63页 |
·父母教养方式是决定性别角色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 | 第61-62页 |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具有预测作用 | 第62页 |
·权威型-(权威-民主)型是最优的父母共同教养方式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7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64-66页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64页 |
·未来研究方向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72-73页 |
附录 | 第73-84页 |
后记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