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研究目的 | 第11页 |
3、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1-15页 |
1、国内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2、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3、以往研究的局限 | 第15页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5-16页 |
1、研究方法 | 第15页 |
2、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1、创新之处 | 第16页 |
2、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儒家"天人合一"中的生物多样性智慧 | 第18-30页 |
第一节 《周易》"三才"观中的生物多样性智慧 | 第18-24页 |
一、天之道"始万物" | 第19-20页 |
(一) "生生"之德 | 第19页 |
(二) "元亨利贞"之德 | 第19-20页 |
二、地之道"生万物" | 第20-22页 |
(一) 地之品"生物" | 第20-21页 |
(二) 地之德"载物" | 第21页 |
(三) 地之宜"辩物" | 第21-22页 |
三、人之道"成万物" | 第22-24页 |
(一) "性命"之德 | 第23页 |
(二)"仁义礼正"之德 | 第23-24页 |
第二节 从孟子到宋儒"天人合一"观中的生物多样性智慧 | 第24-30页 |
一、"仁民爱物" | 第24-26页 |
二、"民胞物与" | 第26-27页 |
三、"万物一体" | 第27-30页 |
第二章 儒家《周易》中的生物多样性智慧 | 第30-36页 |
第一节 "曲成万物"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取物以节" | 第31-33页 |
第三节 "和合"思想 | 第33-34页 |
第四节 "保和太和"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儒家"和"观念中的生物多样性智慧 | 第36-44页 |
第一节 "和实生物" | 第36-37页 |
第二节 音乐之"和" | 第37-40页 |
一、乐与人之和 | 第38-39页 |
二、乐与自然之和 | 第39-40页 |
第三节 饮食之"和" | 第40-44页 |
一、食与人之和 | 第40-41页 |
二、食与自然之和 | 第41-44页 |
第四章 儒家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多样性智慧 | 第44-54页 |
第一节 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原则 | 第44-49页 |
一、"谨其时禁" | 第44-46页 |
二、"无伤幼小" | 第46-47页 |
三、慎用毒药,慎灭"害虫" | 第47-49页 |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智慧在农业中的应用 | 第49-54页 |
一、"三宜"思想的应用 | 第49-50页 |
二、"相生相克"关系的应用 | 第50-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