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腋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基础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 ·带腋撑框架结构的相关研究 | 第14-18页 |
| ·带腋撑框架结构的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 ·带腋撑框架结构的国外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 ·本论文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18页 |
| ·本论文的结构组织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带腋撑框架结构设计的初步优化 | 第20-35页 |
| ·引言 | 第20页 |
| ·分析模型的确定 | 第20页 |
| ·腋撑与梁端距离不变情况下的内力变化特点 | 第20-24页 |
| ·弯矩变化特点 | 第21-23页 |
| ·剪力变化特点 | 第23-24页 |
| ·腋撑与柱顶端距离不变情况的内力变化特点 | 第24-27页 |
| ·弯矩变化特点 | 第25-26页 |
| ·剪力变化特点 | 第26-27页 |
| ·腋撑与梁内夹角不变情况的内力变化特点 | 第27-30页 |
| ·弯矩变化特点 | 第28-29页 |
| ·剪力变化特点 | 第29-30页 |
| ·梁腋撑线刚度比的影响 | 第30-33页 |
| ·弯矩变化特点 | 第31-32页 |
| ·剪力变化特点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带腋撑框架结构强柱系数的抗震效应分析 | 第35-72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强柱系数相关问题概述 | 第35-39页 |
| ·强柱系数的概念 | 第36-37页 |
| ·强柱系数的相关规范条款及研究 | 第37-39页 |
| ·影响梁柱抗弯承载力比例的因素 | 第39-51页 |
| ·带腋撑框架节点的概念 | 第39-41页 |
| ·框架子结构分析模型 | 第41-48页 |
| ·影响实际强柱系数的因素 | 第48-51页 |
| ·强柱系数可靠度分析 | 第51-70页 |
| ·单个节点“强柱弱梁”设计的失效概率分析 | 第51-53页 |
| ·强柱系数取值对带腋撑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评估 | 第53-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四章 带腋撑框架结构的竖向地震反应分析 | 第72-104页 |
| ·引言 | 第72页 |
| ·竖向地震反应的相关研究 | 第72-75页 |
| ·结构竖向地震反应的研究 | 第72-74页 |
| ·竖向地震反应谱的研究 | 第74-75页 |
| ·7 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竖向地震反应分析 | 第75-91页 |
| ·带腋撑RC框架的基本信息 | 第75-76页 |
| ·分析框架的模型化方法及分析程序 | 第76-79页 |
| ·地震波的选取及输入方式 | 第79-80页 |
| ·分析参数的选择及定义 | 第80-81页 |
| ·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结果和评价 | 第81-91页 |
| ·8 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竖向地震反应分析 | 第91-102页 |
| ·框架结构描述 | 第91页 |
| ·分析框架的模型化方法及分析程序 | 第91-93页 |
| ·地震波的选取及输入方式 | 第93-94页 |
| ·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结果和评价 | 第94-10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0-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