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导论 | 第8-18页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研究任务及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研究任务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动机激励理论 | 第16页 |
·木桶理论 | 第16-17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体教结合 | 第17页 |
·体育后备人才 | 第17-18页 |
·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 第18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8-19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19-20页 |
·访谈法 | 第20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20页 |
·逻辑分析法 | 第20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0-49页 |
·浙江省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地域和项目布局 | 第20-22页 |
·浙江省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队伍现状 | 第22-29页 |
·教练员的年龄、性别、学历、职称结构 | 第22-23页 |
·教练员的专业运动经历和带训练队执教年限 | 第23-24页 |
·教练员的工作任务 | 第24页 |
·教练员的训练态度 | 第24-25页 |
·教练员的指导水平 | 第25-28页 |
·教练员的待遇状况 | 第28页 |
·教练员的岗位培训 | 第28-29页 |
·浙江省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运动员队伍现状 | 第29-38页 |
·运动员性别比例、参训年限 | 第29-30页 |
·运动员参训动机分析 | 第30-31页 |
·运动员特招情况 | 第31页 |
·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 第31-34页 |
·运动员训练情况及运动成绩的影响因素 | 第34-36页 |
·运动员竞赛与输送情况 | 第36-38页 |
·影响浙江省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38-45页 |
·管理因素对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影响 | 第38-39页 |
·家庭因素对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影响 | 第39-41页 |
·训竞因素对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影响 | 第41-42页 |
·保障因素对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影响 | 第42-45页 |
·浙江省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健康发展的基本对策 | 第45-49页 |
·明确建立基地的指导思想,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观 | 第46页 |
·加强项目布局管理,完善基地训练网的衔接体系 | 第46页 |
·健全和完善经费保障制度,积极改善训练条件 | 第46-47页 |
·建立教练员激励机制,完善培训体系,促进指导水平 | 第47页 |
·完善竞赛制度,适当增加竞赛次数,扩大校际和省级交流 | 第47-48页 |
·利用"体教结合"优势,拓宽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空间 | 第48页 |
·完善管理体制,科学统筹,体现"以人为本" | 第48-49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49-52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建议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