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拾得遗失物制度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1章 拾得遗失物行为的性质及转化 | 第10-17页 |
·遗失物的界定 | 第10-11页 |
·遗失物的概念 | 第10页 |
·遗失物的构成要件 | 第10-11页 |
·拾得遗失物行为的性质 | 第11-14页 |
·拾得遗失物行为的构成要件 | 第11-12页 |
·拾得遗失物行为的性质 | 第12-14页 |
·拾得遗失物行为性质的转化 | 第14-17页 |
·拾得遗失物行为转化为不当得利 | 第14-15页 |
·拾得遗失物行为转化为侵权行为 | 第15-17页 |
第2章 我国拾得遗失物的立法及根由 | 第17-24页 |
·我国拾得遗失物的立法 | 第17-20页 |
·关于拾得遗失物所有权的归属 | 第17-18页 |
·关于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 | 第18-19页 |
·关于拾得人应承担的义务 | 第19-20页 |
·我国拾得遗失物立法的根由 | 第20-24页 |
·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 | 第20-21页 |
·政治文化方面的原因 | 第21-22页 |
·道德方面的原因 | 第22-24页 |
第3章 我国拾得遗失物制度的重构 | 第24-38页 |
·我国拾得遗失物制度存在的缺陷 | 第24-27页 |
·拾得遗失物制度的设计不符合权利义务关系的规律 | 第24页 |
·拾得遗失物制度与悬赏广告制度的冲突 | 第24-26页 |
·拾得遗失物制度与善意取得制度之间的冲突 | 第26-27页 |
·我国拾得遗失物制度的构建 | 第27-32页 |
·明文规定拾得遗失物拒不返还的责任 | 第27-28页 |
·明文规定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 | 第28-30页 |
·明文规定拾得人有条件地取得拾得物所有权 | 第30-32页 |
·协调内、外相关制度的关系 | 第32-38页 |
·协调民法内部相关制度之间的关系 | 第32-35页 |
·协调民法与邻近相关制度的关系 | 第35-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