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湾环境水力特性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图目录 | 第12-16页 |
表目录 | 第16-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50页 |
·立题背景与意义 | 第17-21页 |
·海湾环境水力特性的理解 | 第17-18页 |
·本文的立题背景与意义 | 第18-21页 |
·研究现状 | 第21-48页 |
·河流环境水力相关研究现状 | 第21-30页 |
·近岸海域环境水力相关研究现状 | 第30-44页 |
·区域研究现状 | 第44-47页 |
·研究现状小结 | 第47-48页 |
·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48-50页 |
·主要工作 | 第48页 |
·主要特点和创新点 | 第48-50页 |
第2章 潮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0-80页 |
·数学模型 | 第50-59页 |
·模型概述 | 第50页 |
·控制方程与定解条件 | 第50-57页 |
·数值离散 | 第57-59页 |
·计算区域与网格 | 第59-62页 |
·计算区域的界定 | 第59-60页 |
·计算区域的网格离散与地形概化 | 第60-62页 |
·模型的验证与计算结果 | 第62-64页 |
·验证站位分布 | 第62页 |
·潮位验证 | 第62-63页 |
·潮流验证 | 第63-64页 |
·模型模拟结果 | 第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80页 |
第3章 海湾的水平离散系数 | 第80-110页 |
·水平离散及水平离散系数的基本概念 | 第80页 |
·计算方法 | 第80-87页 |
·理论推导 | 第81-84页 |
·计算方法确定 | 第84-87页 |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与讨论 | 第87-104页 |
·计算结果 | 第87-90页 |
·空间分布分析 | 第90-99页 |
·时间过程分析 | 第99-104页 |
·乐清湾水平离散系数表达式的拟合确定 | 第104-108页 |
·分析方法 | 第106-107页 |
·拟合结果 | 第107-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4章 海湾的水交换能力 | 第110-136页 |
·海域水交换的相关基本定义的表达 | 第110-112页 |
·水交换时间的计算 | 第112-125页 |
·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法 | 第112-121页 |
·半交换时间的计算 | 第121-122页 |
·平均滞留时间的计算 | 第122-123页 |
·半交换时间与平均滞留时间的关系探讨 | 第123-125页 |
·海湾内部水交换能力计算 | 第125-134页 |
·计算方法 | 第125-131页 |
·计算结果 | 第131-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5章 海湾纳潮量与余流 | 第136-159页 |
·纳潮量 | 第136-142页 |
·计算方法 | 第136-137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37-142页 |
·余流 | 第142-157页 |
·计算方法 | 第143-151页 |
·计算结果 | 第151页 |
·计算结果讨论 | 第151-157页 |
·本章小结 | 第157-15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9-162页 |
·结论 | 第159-161页 |
·展望 | 第161-162页 |
·海域水平离散系数的研究 | 第161页 |
·乐清湾水交换过程的现场观测 | 第161页 |
·内部水交换能力的研究 | 第161页 |
·广义层面环境水力特性的研究 | 第161-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3页 |
攻读博士阶段科研成果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