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32页 |
1.1 皮革鞣剂 | 第14-19页 |
1.1.1 无机鞣剂 | 第14-16页 |
1.1.2 有机鞣剂 | 第16-17页 |
1.1.3 纳米鞣剂 | 第17-19页 |
1.2 GO纳米鞣剂 | 第19-30页 |
1.2.1 GO的结构 | 第19-22页 |
1.2.2 GO的制备 | 第22-24页 |
1.2.3 GO的分散 | 第24-25页 |
1.2.4 GO的应用 | 第25-30页 |
1.2.5 GO作为鞣剂的可行性 | 第30页 |
1.3 本论文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2 GO的制备表征及鞣制性能研究 | 第32-68页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32-33页 |
2.1.1 实验试剂及原材料 | 第32-33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3-37页 |
2.2.1 GO的制备 | 第33-35页 |
2.2.2 GO结构表征 | 第35-36页 |
2.2.3 GO分散液稳定性测定 | 第36页 |
2.2.4 GO鞣制实验 | 第36-37页 |
2.2.5 GO鞣制废液分析 | 第3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7-67页 |
2.3.1 氧化条件对GO结构的影响 | 第37-40页 |
2.3.2 氧化条件对GO官能团和含氧量的影响 | 第40-46页 |
2.3.3 超声条件对GO粒径的影响 | 第46-48页 |
2.3.4 干燥方式对GO层间距的影响 | 第48-49页 |
2.3.5 GO的 XPS分析 | 第49-51页 |
2.3.6 GO显微形貌分析 | 第51-53页 |
2.3.7 GO热稳定性分析 | 第53-54页 |
2.3.8 pH值对GO分散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54-56页 |
2.3.9 电解质对GO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2.3.10 表面活性剂对GO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2.3.11 GO不浸酸鞣制对Ts的影响 | 第58-60页 |
2.3.12 GO无盐浸酸鞣制对Ts的影响 | 第60-63页 |
2.3.13 GO无盐浸酸鞣制废液分析 | 第63-64页 |
2.3.14 GO鞣制机理 | 第64-6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3 GO与铬鞣剂结合鞣制、GO-Cr(Ⅲ)配合物鞣制性能研究 | 第68-90页 |
3.1 试剂和仪器 | 第68-69页 |
3.1.1 实验试剂及原材料 | 第68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68-6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9-71页 |
3.2.1 GO与铬鞣剂结合鞣制实验 | 第69-70页 |
3.2.2 GO-Cr(Ⅲ)配合物鞣制实验 | 第70-71页 |
3.2.3 皮革性能测试 | 第71页 |
3.2.4 铬酸钠比色法测定鞣制废液铬含量 | 第7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1-89页 |
3.3.1 GO与铬鞣剂加入顺序对结合鞣皮革性能的影响 | 第71-72页 |
3.3.2 鞣剂用量对结合鞣皮革性能的影响 | 第72-76页 |
3.3.3 GO粒径对结合鞣皮革性能的影响 | 第76-79页 |
3.3.4 GO含氧量对结合鞣皮革性能的影响 | 第79-81页 |
3.3.5 结合鞣GO对鞣制废液铬含量的影响 | 第81-82页 |
3.3.6 GO-Cr(Ⅲ)配合物结构表征分析 | 第82-86页 |
3.3.7 GO-Cr(Ⅲ)配合物鞣制皮革综合性能 | 第86-87页 |
3.3.8 GO-Cr(Ⅲ)配合物鞣制机理 | 第87-8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4 GO-g-P(MAA-SAS)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鞣制性能研究 | 第90-112页 |
4.1 试剂及仪器 | 第90-91页 |
4.1.1 实验试剂及原材料 | 第90页 |
4.1.2 仪器及设备 | 第90-9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1-93页 |
4.2.1 GO-g-P(MAA-SAS)接枝共聚物的制备 | 第91页 |
4.2.2 接枝共聚物检测与表征 | 第91-92页 |
4.2.3 鞣制应用实验 | 第92-93页 |
4.2.4 成革性能测试 | 第9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3-111页 |
4.3.1 反应条件对接枝共聚物稳定性的影响 | 第93-96页 |
4.3.2 共聚物检测与表征分析 | 第96-103页 |
4.3.3 GO-g-P(MAA-SAS)鞣制性能分析 | 第103-107页 |
4.3.4 GO-g-P(MAA-SAS)鞣制机理 | 第107-11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5 全文总结 | 第112-114页 |
5.1 结论 | 第112-113页 |
5.2 创新 | 第113页 |
5.3 展望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130-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