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绪论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传统理论研究 基于中医玄府理论探讨硬皮病的诊治 | 第15-24页 |
1. 追本溯源——玄府含义 | 第15-16页 |
2. 息息相关——玄府与硬皮病 | 第16-18页 |
2.1 气失宣通 | 第16页 |
2.2 津失布散 | 第16-17页 |
2.3 血行瘀阻 | 第17页 |
2.4 神失所用 | 第17-18页 |
3. 举一反三——治宜开通玄府 | 第18-19页 |
3.1 直接开通玄府——辛散透邪 | 第18页 |
3.2 间接开通玄府——宣通阴阳 | 第18-19页 |
4. 临证应用——补肺清瘀颗粒 | 第19-20页 |
5. 小结 | 第20-2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1-24页 |
第二章: 现代文献综述 硬皮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24-34页 |
1. 发病机制进展 | 第24-28页 |
1.1. 免疫方面 | 第24-25页 |
1.2. 血管方面 | 第25-27页 |
1.3. 环境和遗传方面 | 第27-28页 |
2. 治疗现状及进展 | 第28-3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0-34页 |
第三章: 基础实验研究 | 第34-81页 |
实验一 补肺清瘀颗粒物质基础研究——UHPLC-Q-TOF/MS分析 | 第34-43页 |
前言 | 第34-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1. 试药、试剂和仪器 | 第35-36页 |
1.1. 试药 | 第35页 |
1.2. 试剂 | 第35-36页 |
1.3. 仪器 | 第3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2.1. 液相色谱条件 | 第36页 |
2.2. 质谱条件 | 第36页 |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36页 |
2.4.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第36-37页 |
实验结果 | 第37-39页 |
1. 标准品分析 | 第37-38页 |
2. UHPLC-Q-TOF/MS对补肺清瘀颗粒中各化学成分的鉴别分析 | 第38-39页 |
讨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实验二 补肺清瘀颗粒对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模型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 第43-54页 |
前言 | 第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1.1 实验对象 | 第44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44-45页 |
1.3 实验溶液的配制 | 第45页 |
1.4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 第45页 |
2. 实验条件 | 第45页 |
3. 实验方法 | 第45-48页 |
3.1.分组 | 第45页 |
3.2.造模 | 第45-46页 |
3.3.给药方案 | 第46页 |
3.4.取材方法 | 第46页 |
3.5.观察项目及指标 | 第46-48页 |
实验结果 | 第48-52页 |
1. 一般情况及形态观察 | 第48页 |
2. 补肺清瘀颗粒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第48-49页 |
3. 补肺清瘀颗粒对小鼠皮肤病理组织学分析 | 第49页 |
4. 补肺清瘀颗粒对小鼠皮肤厚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5. 补肺清瘀颗粒对羟脯胺酸含量的影响 | 第50页 |
6. 补肺清瘀颗粒对Cxcl2水平的影响 | 第50-51页 |
7. 补肺清瘀颗粒对α-SMA的影响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实验三 补肺清瘀颗粒改善硬皮病机制的转录组学研究 | 第54-81页 |
前言 | 第54-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6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6-58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56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56-57页 |
1.3. 实验溶液的配制 | 第57页 |
1.4.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 第57-5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8-65页 |
2.1. 动物分组 | 第58页 |
2.2. 动物造模 | 第58页 |
2.3. 药物干预 | 第58页 |
2.4. 标本采集及保存 | 第58页 |
2.5. 提取总RNA | 第58页 |
2.6. mRNA文库构建和测序 | 第58-60页 |
2.7. 数据分析 | 第60-63页 |
2.8. 关键基因qRT-PCR验证 | 第63页 |
2.9. 关键基因Western blot验证 | 第63-64页 |
2.10. 统计分析 | 第64-65页 |
实验结果 | 第65-72页 |
1. 总RNA纯度与检测 | 第65页 |
2. 文库质检 | 第65页 |
3. 测序原始数据质量评估 | 第65页 |
4. 测序数据质控情况 | 第65页 |
5. 基因组比对 | 第65页 |
6.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65-67页 |
7. 蛋白互做网络分析 | 第67-68页 |
8. 差异基因热图 | 第68页 |
9.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注释 | 第68-69页 |
10. 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 第69页 |
11.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第69页 |
12.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第69-70页 |
13. 关键基因qRT-PCR验证 | 第70页 |
14. 关键基因Western blot | 第70-72页 |
讨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附 | 第76-81页 |
结语 | 第81-82页 |
附录 | 第82-83页 |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82-83页 |
综述: 硬皮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 第83-8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作者简介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