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1页 |
1.1 纳米药物概述 | 第13-16页 |
1.1.1 药物纳米化的意义 | 第13-15页 |
1.1.2 制备纳米药物的传统方法 | 第15-16页 |
1.2 超临界流体概述 | 第16-18页 |
1.2.1 超临界流体的定义 | 第16-17页 |
1.2.2 超临界流体的一般性质 | 第17-18页 |
1.3 超临界CO_2的性质和应用 | 第18-23页 |
1.3.1 超临界CO_2(SCCO_2)的独特性质 | 第18-20页 |
1.3.2 超临界CO_2的应用 | 第20-23页 |
1.4 超临界CO_2制备纳米药物的方法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1.4.1 已有方法及应用 | 第23-26页 |
1.4.2 各方法的比较 | 第26-27页 |
1.5 超临界CO_2抗溶剂法理论研究进展 | 第27-31页 |
1.5.1 相平衡理论 | 第28-30页 |
1.5.2 流体动力学 | 第30页 |
1.5.3 传质与成核结晶 | 第30-31页 |
1.5.4 小结 | 第31页 |
1.6 超临界CO_2抗溶剂法制备纳米药物的不足 | 第31-33页 |
1.6.1 考察参数众多,结论存在矛盾 | 第31-32页 |
1.6.2 晶态物质的纳米化不易控制 | 第32页 |
1.6.3 纳米药物的功能性修饰研究匮乏 | 第32-33页 |
1.6.4 实验室研究与产业化应用不对称 | 第33页 |
1.7 超声波概述 | 第33-39页 |
1.7.1 超声波简介 | 第33-34页 |
1.7.2 超声波的分类 | 第34页 |
1.7.3 超声波的基本作用 | 第34-36页 |
1.7.4 超声波的研究和应用 | 第36-39页 |
1.8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9-41页 |
1.8.1 选题意义 | 第39-40页 |
1.8.2 研究内容 | 第40-41页 |
第二章 SEDS三元体系中材料的相平衡研究 | 第41-6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7页 |
2.1.1 材料 | 第42-43页 |
2.1.2 设备与流程 | 第43-45页 |
2.1.3 分析方法 | 第45-47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47-57页 |
2.2.1 设备可靠性的测试 | 第47-48页 |
2.2.2 甘草酸的相行为研究 | 第48-54页 |
2.2.3 氢化磷脂的相行为研究 | 第54-55页 |
2.2.4 姜黄素的相行为研究 | 第55-57页 |
2.3 实验讨论 | 第57-61页 |
2.3.1 药物相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 第57-59页 |
2.3.2 SEDS制备所选药物纳米粒的可行性分析 | 第59-60页 |
2.3.3 药物相行为对SEDS中过饱和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三章 SEDS制备纳米药物中的形貌控制机制及关键参数的选取 | 第62-8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5页 |
3.1.1 仪器与材料 | 第62-63页 |
3.1.2 设备与流程 | 第63-64页 |
3.1.3 表征与分析方法 | 第64-65页 |
3.2 SEDS制备氢化磷脂纳米粒及形貌控制机制 | 第65-70页 |
3.2.1 操作参数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 第65-69页 |
3.2.2 纳米药物制备关键参数的选取 | 第69-70页 |
3.3 SEDS制备甘草酸纳米粒 | 第70-71页 |
3.3.1 操作条件的快速设定 | 第70页 |
3.3.2 压力对甘草酸形貌的影响 | 第70-71页 |
3.4 SEDS制备多组分药物七叶皂苷纳米粒(ANP) | 第71-80页 |
3.4.1 七叶皂苷原料与七叶皂苷钠的成分组成 | 第72-73页 |
3.4.2 操作条件对ANP中组分比例的影响 | 第73-74页 |
3.4.3 ANP的形貌控制 | 第74-76页 |
3.4.4 ANP的表征 | 第76-78页 |
3.4.5 体外溶出度分析 | 第78-80页 |
3.5 SEDS对小分子晶态药物材料形貌控制的不足 | 第80-82页 |
3.5.1 不同材料经过SEDS处理后的形貌 | 第80-81页 |
3.5.2 晶型和分子量对形貌的影响 | 第81-8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四章 超声耦合SEDS制备姜黄素纳米粒 | 第83-9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83-85页 |
4.1.1 材料 | 第83页 |
4.1.2 设备与微粒制备流程 | 第83-84页 |
4.1.3 表征与分析方法 | 第84-85页 |
4.2 姜黄素纳米粒的表征结果 | 第85-89页 |
4.2.1 操作参数的设定 | 第85-86页 |
4.2.2 姜黄素纳米粒的形貌 | 第86-88页 |
4.2.3 姜黄素纳米粒的粒径分布 | 第88-89页 |
4.3 超声耦合SEDS在姜黄素纳米粒制备中的作用机制 | 第89-94页 |
4.3.1 加强传质作用 | 第89-91页 |
4.3.2 提升过饱和度的作用 | 第91-92页 |
4.3.3 热效应 | 第92-9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五章 超声耦合SEDS制备姜黄素脂质体前体 | 第95-11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96-98页 |
5.1.1 材料 | 第96页 |
5.1.2 设备与微粒制备流程 | 第96页 |
5.1.3 姜黄素含量分析 | 第96-97页 |
5.1.4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 第97页 |
5.1.5 表征方法 | 第97-98页 |
5.1.6 CL的体外缓释研究 | 第98页 |
5.2 制备CPL操作参数的优化 | 第98-101页 |
5.2.1 HSPC/姜黄素质量比例的优化 | 第98-99页 |
5.2.2 USP,压力和温度的优化 | 第99-101页 |
5.3 CPL的形貌与包封率 | 第101-108页 |
5.3.1 HSPC/姜黄素比例对形貌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5.3.2 CPL形貌与EE的关系 | 第102-104页 |
5.3.3 CPL粒径与EE的关系 | 第104-106页 |
5.3.4 CPL的 XRD和 DSC表征 | 第106-108页 |
5.4 CPL的体外缓释研究与稳定性评价 | 第108-110页 |
5.5 超声耦合SEDS在 CPL制备中的作用机制 | 第110-11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六章 超声耦合超临界CO_2 制备壳聚糖-氧化石墨烯新型药物载体 | 第112-125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113-115页 |
6.1.1 材料与试剂 | 第113-114页 |
6.1.2 纳米氧化石墨烯(NGO)的制备 | 第114页 |
6.1.3 壳聚糖修饰氧化石墨烯纳米粒(CS-NGO)的制备 | 第114-115页 |
6.1.4 表征方法 | 第115页 |
6.2 CS-NGO的制备结果 | 第115-122页 |
6.2.1 NGO的制备及形貌 | 第115-117页 |
6.2.2 CS-NGO的表征 | 第117-122页 |
6.2.3 超声功率和超声时间对CS-NGO制备的影响 | 第122页 |
6.3 超声耦合超临界CO_2制备CS-NGO的反应机制 | 第122-12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125-12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25-126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26-127页 |
7.3 全文展望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