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开放背景下的城市低势绿网布局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3-29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3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1 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的导向 | 第13页 |
1.2.2 开放式街区建设的提倡 | 第13-14页 |
1.2.3 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 | 第14页 |
1.3 相关概念 | 第14-17页 |
1.3.1 街区与开放式街区 | 第14-16页 |
1.3.2 下沉绿地与低势绿地 | 第16-17页 |
1.4 开放式街区与低势绿地的研究综述 | 第17-24页 |
1.4.1 开放式街区的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 | 第17-22页 |
1.4.2 低势绿地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6 研究范畴、内容与方法 | 第25-28页 |
1.6.1 研究范畴 | 第25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6.3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2 城市低势绿网的界定、理论基础及关键内容 | 第29-42页 |
2.1 城市低势绿网的界定 | 第29-30页 |
2.1.1 定义 | 第29-30页 |
2.1.2 内涵 | 第30页 |
2.2 相关城市绿地网络的概念辨析 | 第30-34页 |
2.2.1 概念梳理 | 第31-32页 |
2.2.2 比较辨析 | 第32-34页 |
2.3 城市低势绿网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34-39页 |
2.3.1 绿网城市理论 | 第34-35页 |
2.3.2 海绵城市理论 | 第35-36页 |
2.3.3 城市生态规划理论 | 第36-38页 |
2.3.4 开放式街区理念 | 第38-39页 |
2.4 城市低势绿网的关键内容 | 第39-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3 开放式街区的提出背景及其空间考察 | 第42-53页 |
3.1 我国封闭式街区的溯源、特征及其问题 | 第42-46页 |
3.1.1 我国封闭街区的溯源 | 第42-43页 |
3.1.2 我国封闭街区的规模与布局 | 第43-45页 |
3.1.3 我国封闭式街区的问题 | 第45-46页 |
3.2 开放式街区的户外空间特征及组成 | 第46-49页 |
3.2.1 开放式街区的户外空间特征 | 第46-47页 |
3.2.2 开放式街区的户外空间组成 | 第47-49页 |
3.3 开放式街区户外空间的活动特征及其构成 | 第49-52页 |
3.3.1 户外空间的活动特征 | 第49-50页 |
3.3.2 户外空间的活动构成 | 第50-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街区低势地表提取及其空间识别 | 第53-67页 |
4.1 DEM水文模拟的基础理论 | 第53-56页 |
4.1.1 经济-社会系统下的水循环 | 第53-54页 |
4.1.2 产汇流原理 | 第54-55页 |
4.1.3 模拟原理 | 第55-56页 |
4.2 低势地表模拟与提取 | 第56-58页 |
4.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56-57页 |
4.2.2 DEM填洼处理 | 第57页 |
4.2.3 水流方向及汇流累积量计算 | 第57页 |
4.2.4 适应地表径流路径的低势地表提取 | 第57-58页 |
4.3 不同类型城市街区低势地表提取及其形态结构 | 第58-65页 |
4.3.1 山地型城市街区低势地表提取 | 第58-60页 |
4.3.2 水网型城市街区低势地表提取 | 第60-61页 |
4.3.3 平原型城市街区低势地表提取 | 第61-63页 |
4.3.4 形态结构认知 | 第63-65页 |
4.4 街区低势地表的空间识别 | 第65-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5 城市低势绿网的空间载体及其空间布局 | 第67-78页 |
5.1 城市低势绿网的空间载体 | 第67-70页 |
5.1.1 公共户外空间 | 第67页 |
5.1.2 附属户外空间 | 第67-70页 |
5.2 城市低势绿网的基本布局原则 | 第70-72页 |
5.2.1 顺应地势的原则 | 第70页 |
5.2.2 适度开放的原则 | 第70-71页 |
5.2.3 分布均衡的原则 | 第71-72页 |
5.3 城市低势绿网的空间布局方法 | 第72-74页 |
5.3.1 关键性空间信息提取 | 第72-73页 |
5.3.2 空间就近拟合 | 第73-74页 |
5.3.3 空间叠加 | 第74页 |
5.4 城市低势绿网的功能与空间布局结构 | 第74-77页 |
5.4.1 功能解析 | 第74-75页 |
5.4.2 空间布局结构 | 第75-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6 城市低势绿网布局的实证研究 | 第78-104页 |
6.1 研究地现状概述 | 第78-84页 |
6.1.1 住区及单位大院分布 | 第79-80页 |
6.1.2 住区规模及管理形制 | 第80-81页 |
6.1.3 居民户外活动特征 | 第81-83页 |
6.1.4 居民意愿调查 | 第83-84页 |
6.1.5 渍水风险情况 | 第84页 |
6.2 低势地表提取及其空间识别 | 第84-86页 |
6.2.1 低势地表提取 | 第84-85页 |
6.2.2 低势地表空间识别 | 第85-86页 |
6.3 户外空间关键性信息提取 | 第86-95页 |
6.3.1 绿地分布与提取 | 第86-90页 |
6.3.2 广场分布及提取 | 第90-92页 |
6.3.3 步行化道路分布及提取 | 第92-95页 |
6.4 城市低势绿网的设计调蓄容积及面积确定 | 第95-101页 |
6.4.1 径流总量控制率确定 | 第96-97页 |
6.4.2 综合雨量径流系数确定 | 第97-98页 |
6.4.3 设计调蓄容积确定 | 第98-99页 |
6.4.4 水体与绿地面积确定 | 第99-101页 |
6.5 布局成果 | 第101-104页 |
7 结语 | 第104-107页 |
7.1 结论 | 第104页 |
7.2 研究局限性 | 第104-105页 |
7.3 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4页 |
附录1 :实证对象居民户外活动综合情况调查问卷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