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发电直接空冷系统性能强化及运行优化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符号表 | 第14-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2.1 液滴运动蒸发研究 | 第19-20页 |
1.2.2 喷雾冷却强化换热研究 | 第20-21页 |
1.2.3 空冷凝汽器翅片管流动换热研究 | 第21-22页 |
1.2.4 空冷岛流动换热研究 | 第22-23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23-25页 |
1.3.1 夏季高温工况 | 第23-24页 |
1.3.2 冬季供热工况 | 第24-25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实验系统和实验方法 | 第27-34页 |
2.1 实验系统 | 第27-30页 |
2.2 实验过程 | 第30-31页 |
2.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31-32页 |
2.4 实验误差分析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喷雾冷却强化翅片管换热实验研究 | 第34-47页 |
3.1 液滴群蒸发冷却空气特性 | 第34-38页 |
3.1.1 液滴群蒸发性能分析 | 第34-37页 |
3.1.2 空气冷却效率分析 | 第37-38页 |
3.2 翅片管束表面液膜蒸发特性 | 第38-43页 |
3.2.1 翅片表面传热特性分析 | 第38-40页 |
3.2.2 喷雾冷却对管壁降温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3 空气侧换热经验关联式拟合 | 第41-43页 |
3.3 喷雾冷却各机理相对贡献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喷雾冷却强化翅片管换热数值模拟研究 | 第47-63页 |
4.1 物理模型和数值方法 | 第47-53页 |
4.1.1 物理模型和边界条件 | 第47-48页 |
4.1.2 液滴运动蒸发模型 | 第48-49页 |
4.1.3 空气流动换热模型 | 第49-50页 |
4.1.4 壁面—液膜蒸发模型 | 第50-52页 |
4.1.5 网格划分及验证 | 第52-53页 |
4.2 实验验证 | 第53-5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1页 |
4.3.1 喷雾冷却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2 入口水量的影响 | 第55-57页 |
4.3.3 液滴粒径和迎面风速的影响 | 第57-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5章 直接空冷机组喷雾系统优化研究 | 第63-85页 |
5.1 物理模型及数值方法 | 第63-68页 |
5.1.1 物理模型和边界条件 | 第63-67页 |
5.1.2 网格划分及验证 | 第67-68页 |
5.2 实验验证 | 第68-7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0-83页 |
5.3.1 空冷单元内部流场分析 | 第70-72页 |
5.3.2 改进型喷嘴布置方案研究 | 第72-76页 |
5.3.3 空冷单元喷雾冷却参数分析 | 第76-80页 |
5.3.4 不同冷却机理对比 | 第80-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6章 环境风影响下热电联产机组空冷岛运行优化 | 第85-104页 |
6.1 物理模型和数值方法 | 第85-90页 |
6.1.1 物理模型 | 第85-87页 |
6.1.2 数学模型 | 第87-88页 |
6.1.3 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 | 第88-90页 |
6.2 实验验证 | 第90-9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3页 |
6.3.1 热电联产机组流动换热特性 | 第93-94页 |
6.3.2 环境风效应 | 第94-101页 |
6.3.3 热电联产机组运行建议 | 第101-10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14-11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作者简介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