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1 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概述 | 第14页 |
1.2 禽致病性的大肠杆菌毒力因子 | 第14-15页 |
1.3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概述 | 第15-16页 |
1.4 四环素类的药物作用和机理 | 第16页 |
1.5 四环素类的抗生素耐药分子机制 | 第16-18页 |
1.6 四环素耐药基因的分布和转移 | 第18-19页 |
1.7 群体感应系统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8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的作用机制 | 第20-22页 |
1 引言 | 第22-24页 |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2页 |
1.3 实验内容 | 第22-23页 |
1.4 主要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6页 |
2.1 材料 | 第24-25页 |
2.1.1 菌株来源 | 第24页 |
2.1.2 试剂 | 第24页 |
2.1.3 仪器 | 第24-25页 |
2.2 方法步骤 | 第25-36页 |
2.2.1 目的菌株的鉴定 | 第25-27页 |
2.2.2 大肠杆菌药敏试验 | 第27-28页 |
2.2.3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对APEC生长的影响 | 第28页 |
2.2.4 APEC耐药基因及种类检测 | 第28-29页 |
2.2.5 APEC总RNA的提取 | 第29-30页 |
2.2.6 RT-qPCR检测AI-2对lsrR和tetA基因的影响 | 第30-32页 |
2.2.7 LsrR蛋白的纯化表达 | 第32-34页 |
2.2.8 凝胶阻滞实验 | 第34-36页 |
3 结果 | 第36-53页 |
3.1 APEC耐药性检测 | 第36-38页 |
3.1.1 抗生素的选择与目的菌株最小抑菌浓度值 | 第36-38页 |
3.2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对APEC生长的影响 | 第38-41页 |
3.2.1 CFU法 | 第38-39页 |
3.2.2 比浊法 | 第39-41页 |
3.3 APEC耐药基因及种类检测 | 第41-44页 |
3.4 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 第44-46页 |
3.4.1 总RNA质量鉴定 | 第44页 |
3.4.2 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对lsrR和tetA转录水平检测 | 第44-46页 |
3.5 克隆载体的构建 | 第46-48页 |
3.5.1 克隆载体的验证 | 第46-48页 |
3.6 LsrR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48-50页 |
3.6.1 LsrR蛋白的表达 | 第48-49页 |
3.6.2 最适诱导剂浓度的选择 | 第49-50页 |
3.6.3 LsrR蛋白的纯化 | 第50页 |
3.7 LsrR蛋白对tetA的调控机制 | 第50-53页 |
4 讨论 | 第53-55页 |
4.1 大肠杆菌耐药现状 | 第53页 |
4.2 四环素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 第53页 |
4.3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 RT-qPCR对lsrR和tetA转录水平的检测 | 第54页 |
4.5 LsrR蛋白对tetA的调控机制 | 第54-55页 |
5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