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3.1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 第12页 |
1.3.2 新博物馆学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5 研究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发展和实践 | 第17-27页 |
2.1 发展历程 | 第17-19页 |
2.1.1 萌芽阶段 | 第17-18页 |
2.1.2 初步发展 | 第18页 |
2.1.3 全面深入 | 第18-19页 |
2.2 国内外理论研究 | 第19-22页 |
2.2.1 有机更新理论 | 第19-21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3 国内外实践模式 | 第22-25页 |
2.3.1 国外实践模式 | 第22-23页 |
2.3.2 国内实践模式 | 第23-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新博物馆学理论的发展和实践 | 第27-37页 |
3.1 发展历程 | 第27-30页 |
3.1.1 时代背景 | 第27-28页 |
3.1.2 理论探索 | 第28-29页 |
3.1.3 最终成型 | 第29-30页 |
3.2 新博物馆学运动 | 第30-33页 |
3.2.1 生态博物馆 | 第30-32页 |
3.2.2 社区博物馆 | 第32-33页 |
3.3 新旧博物馆学比较 | 第33-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新博物馆学理论与历史街区保护更新 | 第37-56页 |
4.1 新博物馆学理论与城市规划学 | 第37-39页 |
4.2 新博物馆学理论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的大陆地区实践 | 第39-44页 |
4.2.1 活态博物馆 | 第39-41页 |
4.2.2 街头博物馆 | 第41-44页 |
4.3 台湾地区的实践现状 | 第44-53页 |
4.3.1 社区营造 | 第45-46页 |
4.3.2 淡水古迹园社区博物馆 | 第46-53页 |
4.4 新博物馆学理论与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可对应性 | 第53-54页 |
4.4.1 地区特征分析 | 第53页 |
4.4.2 保护原则比较 | 第53-54页 |
4.4.3 管理模式互补 | 第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新博物馆学理论应用于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 第56-71页 |
5.1 街区现状 | 第56-64页 |
5.1.1 基本概况 | 第57-59页 |
5.1.2 历史沿革 | 第59-61页 |
5.1.3 特色风貌 | 第61-63页 |
5.1.4 文化要素 | 第63-64页 |
5.2 新博物馆学理论解读 | 第64-67页 |
5.2.1 空间元素 | 第64-65页 |
5.2.2 集体记忆 | 第65-66页 |
5.2.3 社区居民 | 第66-67页 |
5.3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 | 第67-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4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展望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