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6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信息源与文件检索 | 第9-10页 |
1.2.2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具体思路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图片分享类社交应用的概述 | 第16-23页 |
2.1 图片分享类社交应用的相关概念 | 第16页 |
2.2 图片分享类社交应用的生成原因 | 第16-21页 |
2.2.1 网民规模的增长 | 第16-17页 |
2.2.2 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 | 第17-18页 |
2.2.3 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 | 第18页 |
2.2.4 UGC模式的的迅猛发展 | 第18-19页 |
2.2.5 读图时代的到来 | 第19-20页 |
2.2.6 强社交需求的带动 | 第20-21页 |
2.3 图片分享类社交应用的发展趋势 | 第21-23页 |
2.3.1 图片分享类社交应用的发展与现状 | 第21页 |
2.3.2 国外主要的图片社交产品介绍 | 第21-22页 |
2.3.3 国内主要的图片社交产品介绍 | 第22-23页 |
2.4 图片分享类社交应用分类 | 第23页 |
2.4.1 以图片表达为目的的图片分享类社交应用 | 第23页 |
2.4.2 以图片阅读为目的的图片分享类社交应用 | 第23页 |
2.4.3 在原基础上寻求多元突破的图片分享类社交应用 | 第23页 |
第3章 图片分享类社交平台中的基础视觉表现形式 | 第23-62页 |
3.1 图片分享类社交平台中的界面风格 | 第23-25页 |
3.1.1 界面的风格属性 | 第23-24页 |
3.1.2 风格特征 | 第24-25页 |
3.2 图片分享类社交平台中的文字 | 第25-29页 |
3.2.1 文字的类别划分 | 第25-26页 |
3.2.2 文字的视觉特征 | 第26-29页 |
3.3 图片分享类社交平台中的图片 | 第29-37页 |
3.3.1 图片的基本类型 | 第29页 |
3.3.2 图片的布局形式 | 第29-34页 |
3.3.3 图片的尺寸缩放 | 第34-36页 |
3.3.4 图片的效果展示 | 第36-37页 |
3.4 图片分享类社交平台中的色彩 | 第37-42页 |
3.4.1 色彩的分类 | 第37-38页 |
3.4.2 色彩的作用 | 第38-41页 |
3.4.3 不同类型应用的色彩表现 | 第41-42页 |
3.5 图片分享类社交平台中的图标 | 第42-47页 |
3.5.1 图标的作用 | 第42页 |
3.5.2 图标的视觉特征 | 第42-47页 |
3.6 图片分享类社交平台中的导航 | 第47-56页 |
3.6.1 导航的基本类别 | 第47-54页 |
3.6.2 导航的交互表现形式 | 第54-56页 |
3.7 图片分享类社交平台中的版式 | 第56-62页 |
3.7.1 版式设计的作用 | 第56-57页 |
3.7.2 版式设计的特征 | 第57页 |
3.7.3 版式的的网格系统与布局 | 第57-62页 |
第4章 图片分享类社交平台的视觉设计方法探究 | 第62-89页 |
4.1 图片分享类社交平台的界面设计流程 | 第62-63页 |
4.1.1 前期定义阶段 | 第62页 |
4.1.2 中期设计阶段 | 第62页 |
4.1.3 后期维护阶段 | 第62-63页 |
4.2 图片分享类社交平台的视觉设计方法 | 第63-89页 |
4.2.1 界面布局设计 | 第63-74页 |
4.2.2 视觉元素设计方式 | 第74-89页 |
第5章 视觉表现形式在图片分享类社交平台的创新及问题 | 第89-97页 |
5.1 创新 | 第89-95页 |
5.1.1 视觉表现形式顺应网络技术的发展形势 | 第89-92页 |
5.1.2 视觉表现形式适应用户的情感需求 | 第92-95页 |
5.2 问题 | 第95-97页 |
5.2.1 模仿大于独立创新 | 第95-96页 |
5.2.2 商业利益带来的干扰 | 第96-97页 |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 第97-99页 |
6.1 主要结论及贡献 | 第97-98页 |
6.1.1 结论 | 第97-98页 |
6.1.2 贡献 | 第98页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附录 A(调查问卷) | 第104-107页 |
附录 B(调查结果) | 第107-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