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研究现状评述 | 第13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四节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4-16页 |
一、重点、难点 | 第14页 |
二、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中央苏区时期廉政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廉政建设的理论 | 第16-18页 |
一、普选的论述 | 第16-17页 |
二、“廉价政府”理论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列宁关于廉政建设的理论 | 第18-20页 |
一、反对贪污腐败的理论 | 第18-19页 |
二、反对官僚主义的理论 | 第19页 |
三、加强公共权力监督的理论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党内早期关于廉政建设的理论 | 第20-22页 |
一、陈独秀的廉政思想 | 第20页 |
二、李大钊的廉政思想 | 第20-21页 |
三、毛泽东的廉政思想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中央苏区时期廉政建设的历史背景 | 第22-30页 |
第一节 共产国际对廉政建设的影响 | 第22-23页 |
一、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运动的领导 | 第22页 |
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要求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国民党敌对行为对廉政建设的影响 | 第23-25页 |
一、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军事“围剿” | 第23-24页 |
二、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廉政建设的现实需要 | 第25-30页 |
一、贪污腐败现象对苏区政权的冲击 | 第25-27页 |
二、贪污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 | 第27-30页 |
第四章 中央苏区时期廉政建设的措施和成效 | 第30-40页 |
第一节 组织机构的建立 | 第30-31页 |
一、党内设立监察委员会 | 第30页 |
二、政府设立工农检察部 | 第30-31页 |
三、团组织设立“轻骑队” | 第31页 |
第二节 规章制度的制定 | 第31-34页 |
一、建立苏维埃民主制度 | 第31-32页 |
二、建立统一的财政制度 | 第32-33页 |
三、建立党政监督制度 | 第33页 |
四、建立新闻舆论监督制度 | 第33-34页 |
第三节 主要成效 | 第34-40页 |
一、严厉打击了贪污腐败分子 | 第34-36页 |
二、培育了领导干部的优良作风 | 第36-37页 |
三、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 第37-40页 |
第五章 中央苏区时期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 第40-46页 |
第一节 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 | 第40-43页 |
一、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 | 第40-41页 |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体制 | 第41页 |
三、制定落实反腐制度 | 第41-42页 |
四、积极发动人民群众 | 第42页 |
五、坚持民主集中制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廉政建设的历史教训 | 第43-46页 |
一、工作要更有计划性 | 第43-44页 |
二、惩处要更有制度性 | 第44页 |
三、领导要更有法制性 | 第44-46页 |
第六章 中央苏区时期廉政建设的现实启示 | 第46-54页 |
第一节 必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 第46-47页 |
一、辩证看待民主和集中的关系 | 第46页 |
二、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作用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必须建立惩治、监督、教育三位一体的廉政建设氛围 | 第47-49页 |
一、加大惩处力度,使党员干部“不敢腐” | 第47页 |
二、深化监督机制,使党员干部“不能腐” | 第47-48页 |
三、加强廉政教育,使党员干部“不想腐”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必须建立和完善各项廉政制度 | 第49-50页 |
一、加强制度建设是廉政建设的根本保障 | 第49-50页 |
二、严格执行各项廉政制度 | 第50页 |
第四节 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开展廉政建设 | 第50-51页 |
一、人民群众是廉政建设的力量源泉 | 第50页 |
二、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 第50-51页 |
第五节 必须坚持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 | 第51-54页 |
一、党员干部带头学习 | 第51-52页 |
二、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党纪国法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