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1-12页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 | 第15-19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2.1.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1.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2.1.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第三章 京津冀金融发展差异性分析 | 第19-27页 |
3.1 京津冀金融发展总体差异 | 第19-20页 |
3.2 京津冀金融发展分行业差异 | 第20-26页 |
3.2.1 银行业发展差异分析 | 第21-23页 |
3.2.2 保险业发展差异分析 | 第23-25页 |
3.2.3 证券业发展差异分析 | 第25-26页 |
3.3 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现状总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性测度 | 第27-41页 |
4.1 基于变异系数的京津冀发展差异性测度 | 第27-28页 |
4.2 基于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的京津冀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差异性分析 | 第28-39页 |
4.2.1 三阶段数据包络模型构建 | 第28-32页 |
4.2.1.1 第一阶段:传统DEA模型 | 第28-31页 |
4.2.1.2 第二阶段:随机前沿分析回归模型(SFA) | 第31页 |
4.2.1.3 第三阶段:调整后的DEA模型 | 第31-32页 |
4.2.2 指标选取 | 第32-33页 |
4.2.3 实证研究 | 第33-39页 |
4.2.3.1 第一阶段 | 第33-34页 |
4.2.3.2 第二阶段 | 第34-36页 |
4.2.3.3 第三阶段 | 第36-37页 |
4.2.3.4 综合效率分析 | 第37-38页 |
4.2.3.5 纯技术效率分析 | 第38-39页 |
4.2.3.6 规模效率分析 | 第39页 |
4.3 小结 | 第39-41页 |
第五章 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影响因素及协同路径分析 | 第41-53页 |
5.1 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影响因素 | 第41-51页 |
5.1.1 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5页 |
5.1.1.1 京津冀经济规模的差异 | 第41-42页 |
5.1.1.2 京津冀经济结构的差异 | 第42页 |
5.1.1.3 京津冀金融自由化程度差异 | 第42页 |
5.1.1.4 区划壁垒 | 第42-43页 |
5.1.1.5 政策制度壁垒 | 第43-44页 |
5.1.1.6 信息壁垒 | 第44页 |
5.1.1.7 人才壁垒 | 第44-45页 |
5.1.2 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第45-51页 |
5.1.2.1 面板数据理论 | 第45页 |
5.1.2.2 变量的选取 | 第45-48页 |
5.1.2.3 单位根协整检验 | 第48-50页 |
5.1.2.4 回归分析 | 第50-51页 |
5.2 基于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协同路径分析 | 第51-53页 |
5.2.1 基于经济因素的协同路径分析 | 第51页 |
5.2.2 基于非经济因素的协同路径分析 | 第51-53页 |
第六章 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建议 | 第53-57页 |
6.1 建设雄安新区、打造新增长极 | 第53页 |
6.2 加强产业承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 第53-54页 |
6.3 资源跨区流动、构建京津冀银行 | 第54页 |
6.4 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规划宏图 | 第54-55页 |
6.5 合理分配人才、实现以人为本 | 第55页 |
6.6 发挥比较优势、建立金融协同机制 | 第55-57页 |
结束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