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导论 | 第14-21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二、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9页 |
四、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21-38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1-27页 |
一、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 第21-24页 |
二、制造业 | 第24-26页 |
三、产业协同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27-38页 |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演进 | 第28-31页 |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 | 第31-34页 |
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34-35页 |
四、集聚经济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 | 第35-36页 |
五、文献评述 | 第36-38页 |
第二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38-50页 |
第一节 产业分工理论 | 第38-41页 |
一、产业细化 | 第38-39页 |
二、产业融合 | 第39-41页 |
第二节 产业共生理论 | 第41-44页 |
一、共生理论及其经济学解释 | 第41-43页 |
二、产业共生对产业协同的促进作用 | 第43-44页 |
第三节 产业集聚理论 | 第44-50页 |
一、外部经济理论与产业集聚 | 第44-45页 |
二、区位理论与产业集聚 | 第45-47页 |
三、竞租理论与产业集聚 | 第47页 |
四、新经济地理理论与产业集聚 | 第47-48页 |
五、生命周期理论与产业集聚 | 第48-50页 |
第三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机理 | 第50-75页 |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演化机理 | 第50-57页 |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演化的基本要素 | 第50-51页 |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演化的概念模型 | 第51-53页 |
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演化的过程与动因 | 第53-57页 |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 | 第57-63页 |
一、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机制 | 第57-61页 |
二、制造业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机制 | 第61-63页 |
第三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组织机理 | 第63-75页 |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自组织” | 第64-72页 |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他组织” | 第72-75页 |
第四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效应 | 第75-107页 |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集聚效应 | 第75-91页 |
一、产业协同的集聚效应 | 第75-80页 |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定位 | 第80-91页 |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创新效应 | 第91-107页 |
一、协同创新的效应 | 第91-93页 |
二、协同创新的博弈分析 | 第93-104页 |
三、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 | 第104-107页 |
第五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107-128页 |
第一节 产业协同集聚与创新的实证分析 | 第107-115页 |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实证分析 | 第107-112页 |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的实证分析 | 第112-115页 |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发展 | 第115-121页 |
一、分析思路与方法选择 | 第116页 |
二、指标选择与模型设计 | 第116-118页 |
三、回归结果 | 第118-119页 |
四、实证结论 | 第119-121页 |
第三节 制造业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 第121-128页 |
一、指标选择 | 第122-124页 |
二、模型构建 | 第124页 |
三、回归结果 | 第124-125页 |
四、实证结论 | 第125-128页 |
第六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128-147页 |
第一节 发达国家产业协同发展的经验 | 第128-140页 |
一、美国经验 | 第128-132页 |
二、英国经验 | 第132-135页 |
三、德国经验 | 第135-138页 |
四、日本经验 | 第138-140页 |
第二节 发达国家产业协同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第140-147页 |
一、重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 | 第140-142页 |
二、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式发展 | 第142-144页 |
三、推动生产性服务的外包化 | 第144-145页 |
四、提升行业组织的活动能力 | 第145-147页 |
第七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147-167页 |
第一节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聚集水平 | 第147-150页 |
一、采用差异化支持政策 | 第147-149页 |
二、科学规划产业集聚的空间布局 | 第149-150页 |
第二节 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机制 | 第150-156页 |
一、产业创新的紧迫性 | 第151-152页 |
二、产业协同创新的政策导向 | 第152-154页 |
三、产业协同创新的着力点 | 第154-156页 |
第三节 改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市场环境 | 第156-160页 |
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 第156-157页 |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 第157-158页 |
三、改善竞争和信用环境 | 第158-159页 |
四、培育人力资源市场 | 第159-160页 |
第四节 优化政府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 第160-167页 |
一、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 第161页 |
二、以智能制造为抓手促进产业协同 | 第161-163页 |
三、推动制造业生产性服务外包化 | 第163-165页 |
四、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 第165-1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67-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7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177-178页 |
致谢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