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高效合成含硒/含氧化合物的需氧硒化及氧合反应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46页
    1.1 引言第12-14页
    1.2 可见光催化体系中的活性氧第14-25页
        1.2.1 活性氧的产生和分类第14-15页
        1.2.2 活性氧的氧化还原性质第15页
        1.2.3 活性氧的检测第15-18页
        1.2.4 活性氧参与构筑的化学键类型第18-25页
    1.3 可见光催化合成羰基化合物的需氧氧合反应第25-34页
        1.3.1 可见光催化SpC构筑羰基官能团第25-27页
        1.3.2 可见光催化Sp~2C构筑羰基官能团第27-32页
        1.3.3 可见光催化Sp~3C构筑羰基官能团第32-34页
    1.4 可见光催化二硒醚化合物参与的需氧氧化反应第34-39页
        1.4.1 可见光催化合成有机硒化合物的需氧氧化反应第34-37页
        1.4.2 硒p酸/可见光催化的需氧氧化反应第37-39页
    1.5 本章总结与课题设计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6页
第二章 可见光催化需氧氧化高效合成硒化杂环化合物第46-81页
    2.1 选题背景介绍第46-47页
    2.2 反应研究及结果讨论第47-54页
        2.2.1 反应条件筛选第47-48页
        2.2.2 底物拓展第48-51页
        2.2.3 克规模制备及产物3ia的衍生化第51-52页
        2.2.4 机理研究第52-53页
        2.2.5 反应机理第53-54页
    2.3 总结第54-55页
    2.4 实验部分第55-57页
        2.4.1 实验仪器、试剂以及溶剂第55页
        2.4.2 实验操作过程第55-57页
    2.5 表征数据第57-78页
        2.5.1 底物的表征数据第57-60页
        2.5.2 产物的表征数据第60-74页
        2.5.3 代表性产物谱图第74-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第三章 可见光诱导需氧氧化(杂环)芳香化合物硒化反应第81-125页
    3.1 选题背景介绍第81-83页
    3.2 反应研究及结果讨论第83-92页
        3.2.1 反应条件筛选第83-85页
        3.2.2 底物拓展第85-88页
        3.2.3克规模制备及非金属体系实验第88-89页
        3.2.4细胞毒性实验第89页
        3.2.5 机理研究第89-92页
        3.2.6 反应机理第92页
    3.3 总结第92-93页
    3.4 实验部分第93-95页
        3.4.1 实验仪器、试剂以及溶剂第93页
        3.4.2 实验操作过程第93-95页
    3.5 表征数据第95-122页
        3.5.1 底物的表征数据第95-99页
        3.5.2 产物的表征数据第99-118页
        3.5.3 代表性产物谱图第118-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5页
第四章 可见光催化需氧氧化合成酰氧基酮类化合物第125-155页
    4.1 选题背景介绍第125-127页
    4.2 反应研究及结果讨论第127-134页
        4.2.1 反应条件筛选第127-128页
        4.2.2 底物拓展第128-131页
        4.2.3 机理研究第131-133页
        4.2.4 反应机理第133-134页
    4.3 总结第134-135页
    4.4 实验部分第135-136页
        4.4.1 实验仪器、试剂以及溶剂第135页
        4.4.2 实验操作过程第135-136页
    4.5 表征数据第136-152页
        4.5.1 底物的表征数据第136-141页
        4.5.2 产物的表征数据第141-150页
        4.5.3 代表性产物谱图第150-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55页
第五章 吲哚酮自氧化与酮类化合物的Aldol串联反应第155-180页
    5.1 选题背景介绍第155-156页
    5.2 反应研究及结果讨论第156-162页
        5.2.1 反应条件筛选第156-158页
        5.2.2 底物拓展第158-159页
        5.2.3 机理研究第159-161页
        5.2.4 反应机理第161-162页
    5.3 总结第162页
    5.4 实验部分第162-163页
        5.4.1 实验仪器、试剂以及溶剂第162页
        5.4.2 实验操作过程第162-163页
    5.5 表征数据第163-177页
        5.5.1 产物的表征数据第163-175页
        5.5.2 代表性产物谱图第175-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8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80-182页
    6.1 工作总结第180-181页
    6.2 研究展望第181-182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82-183页
致谢第183-184页
作者简历第184页

论文共1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木脂素类天然产物Gymnothelignan L的不对称全合成及石松科生物碱Lycoplanine A和Lycopladine H的全合成研究
下一篇:不对称有机双功能催化在构筑复杂分子骨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