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药物学论文--兽医药剂学论文

OSMIP@硅胶的制备及其筛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先导化合物的机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33页
    1.1 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分类第16-17页
    1.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设计第17-21页
        1.2.1 模板分子第17-18页
        1.2.2 功能单体第18-19页
        1.2.3 交联剂第19页
        1.2.4 溶剂(致孔剂)第19-20页
        1.2.5 引发剂第20-21页
    1.3 MIPS的制备方法第21-23页
        1.3.1 本体聚合第21页
        1.3.2 原位聚合第21-22页
        1.3.3 沉淀聚合第22页
        1.3.4 悬浮聚合法第22页
        1.3.5 分散聚合法第22页
        1.3.6 表面印迹法第22-23页
        1.3.7 电聚合第23页
        1.3.8 模板分子的洗脱第23页
    1.4 MIT在先导化合物筛选中的应用第23-31页
        1.4.1 MIPs分离筛选黄酮类化合物第23-26页
        1.4.2 MIPs分离筛选生物碱类化合物第26-27页
        1.4.3 MIPs分离筛选其他化合物第27-31页
    1.5 小结与展望第31-32页
    1.6 研究方案第32-33页
第二章 奥司他韦分子印迹聚合物硅胶的制备与表征第33-42页
    2.1 材料第33-34页
        2.1.1 试剂第33-34页
        2.1.2 设备第34页
    2.2 方法第34-36页
        2.2.1 试剂纯化第34-36页
        2.2.2 OSMIP@硅胶的制备第36页
        2.2.3 表征第3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6-41页
        2.3.1 红外光谱第37-38页
        2.3.2 元素分析第38-39页
        2.3.3 扫描电镜观察第39-40页
        2.3.4 多孔性分析第40-41页
    2.4 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OSMIP@硅胶色谱柱对不同化合物的亲和性研究第42-56页
    3.1 材料第42-44页
        3.1.1 试剂第42-43页
        3.1.2 仪器第43-44页
        3.1.3 溶液配制第44页
    3.2 方法第44-45页
        3.2.1 OSMIP@硅胶液相色谱柱的装填与洗脱第44页
        3.2.2 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第44页
        3.2.3 对模板分子OS的亲和性考察第44页
        3.2.4 自制色谱柱对其他化合物的亲和性考察第44-45页
    3.3 结果第45-55页
        3.3.1 色谱柱装填第45页
        3.3.2 OS的色谱行为考察第45-46页
        3.3.3 对帕拉米韦的亲和性考察第46-48页
        3.3.4 对盐酸小檗碱和盐酸巴马汀的亲和性考察第48-49页
        3.3.5 对抗病毒药物的亲和性考察第49-51页
        3.3.6 对其他化合物的亲和性考察第51-55页
    3.4 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OSMIP@硅胶的吸附特异性研究第56-70页
    4.1 材料第56-57页
        4.1.1 试剂第56页
        4.1.2 设备第56-57页
        4.1.3 溶液配制第57页
    4.2 方法第57-59页
        4.2.1 各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第57-58页
        4.2.2 吸附动力学试验第58页
        4.2.3 静态吸附试验第58-59页
        4.2.4 吸附热力学试验第5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9-69页
        4.3.1 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第59-62页
        4.3.2 吸附动力学试验第62-63页
        4.3.3 对模板分子OS的静态吸附试验第63-65页
        4.3.4 OSMIP@硅胶对其他化合物的吸附特性第65-67页
        4.3.5 OSMIP@硅胶对OS的吸附热力学研究第67-69页
    4.4 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不同化合物在体外对NA活性的抑制作用研究第70-76页
    5.1 材料第70-71页
        5.1.1 试药与试剂第70-71页
        5.1.2 溶液配制第71页
        5.1.3 仪器第71页
    5.2 方法第71-72页
        5.2.1 标准曲线检测的准备第71-72页
        5.2.2 不同化合物的抑制活性检测第72页
    5.3 结果第72-73页
        5.3.1 标准曲线第72页
        5.3.2 酶活抑制检测结果第72-73页
    5.4 讨论第73-75页
        5.4.1 对NA的抑制活性第73-74页
        5.4.2 活性与亲和性的相关性第74页
        5.4.3 模板分子选择第74-75页
    5.5 小结第75-76页
第六章 不同化合物与NA活性中心的分子对接研究第76-89页
    6.1 软件与化合物第76-78页
        6.1.1 软件第76页
        6.1.2 受体第76-77页
        6.1.3 化合物结构式第77-78页
    6.2 方法第78-79页
        6.2.1 准备受体蛋白第78页
        6.2.2 从配体位置定义Sphere球第78页
        6.2.3 准备配体文件第78-79页
        6.2.4 进行分子对接CDOCKER计算第79页
        6.2.5 与其他化合物的对接第79页
    6.3 结果第79-86页
        6.3.1 与共结晶配体、抑制剂、底物的对接结果第79-81页
        6.3.2 与小檗碱及其结构类似物的对接结果第81-83页
        6.3.3 与其他抗病毒药物的对接第83-85页
        6.3.4 与其他与化合物的对接结果第85-86页
    6.4 讨论第86-89页
        6.4.1 NA活性中心的结构第86页
        6.4.2 NA抑制活性与对接结果的相关性第86-87页
        6.4.3 亲和性、活性及对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87-89页
第七章 不同化合物与神经氨酸酶的亲和力分析第89-98页
    7.1 材料第89-90页
        7.1.1 蛋白第89页
        7.1.2 化合物第89页
        7.1.3 仪器第89-90页
    7.2 方法第90页
        7.2.1 测试芯片打印第90页
        7.2.2 上机测试实时监测与结果收集第90页
    7.3 结果第90-97页
        7.3.1 测试芯片打印第90-91页
        7.3.2 阴性和阳性对照信号图第91-92页
        7.3.3 9种化合物与2种蛋白的相互作用第92页
        7.3.4 每个互作对之间的梯度结合曲线第92-96页
        7.3.5 结果汇总第96-97页
    7.4 小结第97-98页
第八章 全文结论第98-100页
    8.1 主要结论第98页
    8.2 主要创新点第98-99页
    8.3 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作者简历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锡烯的二维复合材料设计及物性研究
下一篇:白菜×甘蓝种间杂种合成及分子遗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