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3页 |
1.2.1 土体—结构相互作用系统模型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1.2.2 土体—结构相互作用系统模型分析内容 | 第14-21页 |
1.2.3 装配式框架节点半刚性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0页 |
第二章 软土—结构协同工作系统模型建立及场地效应分析 | 第30-46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土体本构 | 第30-33页 |
2.2.1 Mohr-Coulomb模型 | 第31-32页 |
2.2.2 扩展Drucker-Prager模型 | 第32-33页 |
2.3 土体无限元边界 | 第33-39页 |
2.3.1 土体边界无限元简介 | 第33-34页 |
2.3.2 静力无限元边界原理 | 第34页 |
2.3.3 动力无限元边界原理 | 第34-35页 |
2.3.4 土体截断范围确定 | 第35-36页 |
2.3.5 无限元边界耦合及有效性验证 | 第36-39页 |
2.4 地震波的处理 | 第39-42页 |
2.4.1 地震波的反演 | 第39-40页 |
2.4.2 地震波基线调整 | 第40-42页 |
2.5 SSI系统模型建立及软土场地效应 | 第42-44页 |
2.5.1 SSI模型建立 | 第42-43页 |
2.5.2 初始地应力平衡 | 第43页 |
2.5.3 场地效应分析 | 第43-4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第三章 软土—装配式钢框架协同作用体系建立 | 第46-62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有限元分析原理 | 第46-48页 |
3.2.1 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3.2.2 材料本构及单元选取 | 第47-48页 |
3.3 双腹板底部角钢节点单向加载力学性能分析 | 第48-52页 |
3.3.1 双腹板底部角钢节点 | 第48页 |
3.3.2 节点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8-50页 |
3.3.3 节点单向加载力学性能分析 | 第50-52页 |
3.4 装配式钢框架实现与验证 | 第52-57页 |
3.4.1 装配式钢框架实现 | 第52-54页 |
3.4.2 装配式钢框架模态分析 | 第54页 |
3.4.3 装配式钢框架Pushover分析 | 第54-57页 |
3.5 软土地基-装配式钢框架系统模态分析 | 第57-5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第四章 软土—装配式钢框架协同作用体系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62-100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时程分析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62-66页 |
4.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62-65页 |
4.2.2 地震波施加 | 第65-66页 |
4.3 节点半刚性对上部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66-78页 |
4.3.1 刚性地基条件下的动力响应 | 第66-72页 |
4.3.2 软土地基条件下的动力响应 | 第72-78页 |
4.4 软土地基对上部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78-92页 |
4.4.1 刚接框架的动力响应 | 第78-83页 |
4.4.2 装配式框架的动力响应 | 第83-88页 |
4.4.3 软土SSI效应、节点半刚性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88-92页 |
4.5 SSI中结构动力响应与规范对比 | 第92-97页 |
4.5.1 位移响应 | 第94-95页 |
4.5.2 速度响应 | 第95-96页 |
4.5.3 加速度响应 | 第96页 |
4.5.4 基底总剪力响应 | 第96-9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0页 |
第五章 软土—装配式钢框架协同作用体系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100-108页 |
5.1 引言 | 第100页 |
5.2 静力弹塑性分析模型创建 | 第100-102页 |
5.2.1 Benchmark框架参数 | 第100-101页 |
5.2.2 有限元模型 | 第101页 |
5.2.3 荷载分布 | 第101-102页 |
5.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02-106页 |
5.3.1 GG系统计算结果 | 第102页 |
5.3.2 结构节点半刚性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5.3.3 软土SSI效应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5.3.4 节点半刚性与SSI效应的双重影响 | 第104-10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6.1 结论 | 第108-109页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