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普通畜牧学论文--饲料论文

高产纤维分解酶木霉和黑曲霉诱变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1 前言第11-18页
    1.1 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现状第11页
    1.2 饲用酶制剂应用现状第11-12页
    1.3 固态发酵的发展历程第12-15页
        1.3.1 固态发酵第12页
        1.3.2 植物纤维结构及生物降解第12-15页
    1.4 提高纤维降解菌产酶能力研究第15-16页
    1.5 研究目的意义第16-17页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7-18页
        1.6.1 研究内容第17页
        1.6.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2 产酶能力较强木霉菌株的筛选第18-24页
    2.1 试验材料第18-19页
        2.1.1 菌种第18页
        2.1.2 试剂与器材第18页
        2.1.3 培养基第18-19页
    2.2 试验方法第19-20页
        2.2.1 菌种纯化第19页
        2.2.2 木霉菌种传代培养第19页
        2.2.3 纤维降解菌初筛第19-20页
        2.2.4 纤维降解菌复筛第20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0-23页
        2.3.1 木霉菌种传代培养第20-21页
        2.3.2 纤维降解菌初筛第21-22页
        2.3.3 纤维降解菌复筛第22-23页
    2.4 小结第23-24页
3 木霉诱变选育第24-36页
    3.1 试验材料第24-25页
        3.1.1 菌种第24页
        3.1.2 试剂与器材第24页
        3.1.3 培养基第24-25页
    3.2 试验方法第25-26页
        3.2.1 孢子悬液制备第25页
        3.2.2 木霉紫外诱变第25页
        3.2.3 木霉化学诱变第25-26页
        3.2.4 最优突变菌筛选第26页
        3.2.5 突变菌紫外、化学交叉复合诱变第26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6-35页
        3.3.1 孢子适宜萌发时间第26-27页
        3.3.2 木霉孢子紫外诱变致死率第27-28页
        3.3.3 木霉孢子化学诱变致死率第28页
        3.3.4 突变菌初筛与复筛第28-30页
        3.3.5 木霉突变菌孢子紫外诱变致死率第30页
        3.3.6 木霉突变菌孢子化学诱变致死率第30-31页
        3.3.7 突变菌初筛与复筛第31-35页
        3.3.8 康氏木霉原菌及突变菌还原糖及其他产酶潜质第35页
    3.4 小结第35-36页
4 康氏木霉UH-1 固态发酵条件优化第36-45页
    4.1 试验材料第36-37页
        4.1.1 菌种第36页
        4.1.2 试剂与器材第36页
        4.1.3 培养基第36-37页
    4.2 试验方法第37-38页
        4.2.1 酶活测定第37页
        4.2.2 单因素试验第37-38页
        4.2.3 正交试验第38页
        4.2.4 正交试验结果验证第38页
        4.2.5 数据统计分析第38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38-44页
        4.3.1 单因素发酵条件对菌株产酶的影响第38-42页
        4.3.2 正交分析试验第42-44页
        4.3.3 正交试验验证第44页
    4.4 小结第44-45页
5 黑曲霉诱变选育第45-53页
    5.1 试验材料第45-46页
        5.1.1 菌种第45页
        5.1.2 试剂与器材第45页
        5.1.3 培养基第45-46页
    5.2 试验方法第46-47页
        5.2.1 孢子悬液制备第46页
        5.2.2 黑曲霉紫外诱变第46页
        5.2.3 黑曲霉化学诱变第46-47页
        5.2.4 最优突变菌筛选第47页
        5.2.5 黑曲霉X1U4-1 紫外、化学交叉复合诱变第47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47-52页
        5.3.1 孢子适宜萌发时间第47-48页
        5.3.2 黑曲霉孢子紫外诱变致死率第48页
        5.3.3 黑曲霉孢子化学诱变致死率第48-49页
        5.3.4 突变菌初筛与复筛第49-50页
        5.3.5 黑曲霉X1U4-1 孢子紫外诱变致死率第50-51页
        5.3.6 黑曲霉X1U4-1 孢子化学诱变致死率第51页
        5.3.7 突变菌初筛与复筛第51-52页
    5.4 小结第52-53页
6 黑曲霉X1U4-1 固态发酵条件优化第53-64页
    6.1 试验材料第53页
        6.1.1 菌种第53页
        6.1.2 试剂与器材第53页
        6.1.3 培养基第53页
    6.2 试验方法第53-55页
        6.2.1 酶活测定第53-54页
        6.2.2 单因素试验第54-55页
        6.2.3 正交试验第55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55-63页
        6.3.1 碳源配比对菌株产酶的影响第55-56页
        6.3.2 发酵时间对菌株产酶的影响第56-57页
        6.3.3 氮源不同浓度对菌株产酶的影响第57页
        6.3.4 无机盐不同浓度对菌株产酶的影响第57-58页
        6.3.5 接种量对菌株产酶的影响第58-59页
        6.3.7 正交试验第59-61页
        6.3.8 正交试验验证第61-62页
        6.3.9 黑曲霉X1原菌及突变菌还原糖及其他产酶潜质第62-63页
    6.4 小结第63-64页
7 黑曲霉和康氏木霉混合发酵第64-67页
    7.1 试验材料第64-65页
        7.1.1 菌种第64页
        7.1.2 试剂与器材第64页
        7.1.3 培养基第64-65页
    7.2 试验方法第65页
        7.2.1 酶活力的测定第65页
        7.2.2 黑曲霉和康氏木霉不同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第65页
        7.2.3 黑曲霉和康氏木霉其他产酶潜质第65页
    7.3 结果与分析第65-67页
        7.3.1 黑曲霉和康氏木霉不同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第65-66页
        7.3.2 黑曲霉和康氏木霉混合发酵其他产酶潜质第66-67页
    7.4 小结第67页
8 讨论第67-69页
    8.1 产酶能力较强木霉菌株筛选第67页
    8.2 黑曲霉和木霉的诱变第67-68页
    8.3 突变菌固态发酵培养条件优化第68-69页
    8.4 康氏木霉和黑曲霉混合发酵第69页
9 结论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作者简介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aGAMyb-B等位变异与小麦株高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下一篇:生产条件下泌乳牛日常行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