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治河工程与防洪工程论文--防洪工程论文--堤防论文

双层堤基管涌通道上溯规律的试验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符号说明第12-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16页
    1.2 双层堤基管涌发展研究现状第16-30页
        1.2.1 物理模型试验第16-23页
        1.2.2 通道四周松散区的发现与研究第23页
        1.2.3 管涌通道尖端上溯力学机理的研究第23-25页
        1.2.4 管涌发展预测模型研究现状第25-30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30-33页
第二章 管涌发展的试验研究第33-82页
    2.1 试验装置第33-40页
        2.1.1 宽模型试验装置第33-35页
        2.1.2 窄2模型试验装置第35-37页
        2.1.3 窄1模型试验装置第37-39页
        2.1.4 一维渗透试验装置第39-40页
    2.2 管涌试验用砂的类型第40-41页
    2.3 宽模型试验结果第41-61页
        2.3.1 试验过程主要数据第41-54页
        2.3.2 通道上溯过程描述第54-58页
        2.3.3 通道尖端前方和通道内水头分布第58-60页
        2.3.4 通道下方水头差分布第60-61页
    2.4 窄2模型试验结果第61-70页
        2.4.1 试验过程主要数据第61-68页
        2.4.2 通道上溯过程描述第68-70页
    2.5 窄1模型试验结果第70-81页
        2.5.1 试验过程主要数据第70-79页
        2.5.2 通道上溯过程描述第79-81页
    2.6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三章 管涌通道形状和通道尖端的颗粒运动特性第82-102页
    3.1 通道形状分析第82-89页
        3.1.1 通道走向第82页
        3.1.2 通道深度第82-86页
        3.1.3 通道宽度第86-89页
    3.2 通道尖端特征描述第89-91页
        3.2.1 通道尖端平面特征第89-90页
        3.2.2 通道尖端剖面特征第90-91页
    3.3 通道尖端的颗粒运动特性第91-101页
        3.3.1 通道上溯启动过程中尖端颗粒运移过程第92-96页
        3.3.2 通道上溯过程中尖端颗粒运移过程第96-100页
        3.3.3 通道尖端的颗粒运动特性第100-101页
    3.4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四章 管涌通道四周松散区分析第102-128页
    4.1 松散区定量分析方法第102-105页
        4.1.1 松散区范围分析方法第102-103页
        4.1.2 松散土体渗透特性变化分析方法第103-105页
    4.2 通道尖端前方松散区第105-113页
        4.2.1 通道尖端平面内松散颗粒范围和渗透特性变化分析第105-113页
        4.2.2 通道尖端剖面内松散颗粒位移分析第113页
    4.3 通道底部松散层第113-117页
        4.3.1 松散层厚度和渗透特性变化分析第113-116页
        4.3.2 松散层竖向水力坡降分析第116-117页
    4.4 临空面松散土体渗透特性变化第117-123页
        4.4.1 一维渗透试验用砂的类型第117页
        4.4.2 试验过程主要数据第117-118页
        4.4.3 渗透变形过程描述第118-119页
        4.4.4 侧壁摩阻力的影响第119-120页
        4.4.5 临空面附近土体的渗透破坏形式第120-122页
        4.4.6 松散层渗透系数分析第122-123页
    4.5 松散区对通道四周水力条件的影响分析第123-125页
    4.6 松散区对通道尖端稳定性的影响分析第125-126页
    4.7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第五章 通道尖端附近渗流场和通道上溯判别准则第128-152页
    5.1 通道尖端土体破坏的力学解释第128-130页
    5.2 通道尖端附近渗流场的解析解及应用第130-142页
        5.2.1 通道尖端附近渗流的解析解第130-132页
        5.2.2 解析解的验证第132-135页
        5.2.3 尖端窄沟对尖端附近渗流场的影响第135-137页
        5.2.4 尖端前方砂层顶面的压力分析第137-139页
        5.2.5 三维渗流场中通道尖端局部渗流场分析第139-142页
    5.3 通道尖端局部临界水力坡降分析第142-144页
    5.4 通道上溯判别准则的建立及验证第144-149页
        5.4.1 通道上溯判别准则的建立第144-148页
        5.4.2 通道上溯判别准则的验证第148-149页
    5.5 平面问题的三维推广第149-151页
    5.6 本章小结第151-152页
第六章 管涌通道上溯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应用举例第152-163页
    6.1 通道上溯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第152-153页
        6.1.1 简单边界条件的堤基第152-153页
        6.1.2 复杂边界条件的堤基第153页
    6.2 通道上溯预测模型的建立举例第153-162页
        6.2.1 通道四周渗流场分析第153-160页
        6.2.2 通道上溯预测模型的建立第160-162页
    6.3 本章小结第162-163页
结论与展望第163-166页
    1 结论第163-164页
    2 创新点第164-165页
    3 展望第165-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7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72-173页
致谢第173-174页
附件第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海与河口区域沉积层与上覆水体间水动力的数学模型及特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混杂系统的中央空调冷冻水泵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