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以银行融资为主体的分离式可转债产品设计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10页
    1.1 研究背景第8页
    1.2 产品设计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8-10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0-14页
    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0-11页
    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1-14页
第3章 普通可转债和分离交易可转债的特性第14-23页
    3.1 去杠杆能力比较第14-15页
    3.2 我国可转债的独特性质第15-22页
        3.2.1 我国可转债的安全性第15-16页
        3.2.2 我国可转债的收益性第16页
        3.2.3 我国可转债的条款设计第16-17页
        3.2.4 我国可转债市场的吸引力第17-22页
    3.3 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第22-23页
第4章 以银行融资为主体的分离式可转债设计方案第23-37页
    4.1 本产品的现金流与实物流第23-28页
        4.1.1 初始现金流与实物流第23-25页
        4.1.2 付息日现金流与实物流第25页
        4.1.3 转股日现金流与实物流第25-26页
        4.1.4 回售日现金流与实物流第26-27页
        4.1.5 强赎日现金流与实物流第27-28页
    4.2 发行方案第28-33页
        4.2.1 发行证券的种类第28页
        4.2.2 发行规模第28页
        4.2.3 可转债存续期限第28-29页
        4.2.4 票面金额和发行价格第29页
        4.2.5 债券利率第29页
        4.2.6 还本付息的期限和方式第29页
        4.2.7 转股期限第29-30页
        4.2.8 转股股数的确定方式第30页
        4.2.9 转股价格的确定和修正第30-31页
        4.2.10 转股价格的向下修正条款第31页
        4.2.11 赎回条款第31-32页
        4.2.12 回售条款第32页
        4.2.13 转股后的股利分配第32页
        4.2.14 发行方式及发行对象第32-33页
        4.2.15 向原始股东配售的安排第33页
        4.2.16 本次募集资金用途第33页
        4.2.17 担保事项第33页
    4.3 权证持有人会议第33-34页
    4.4 产品的信用评级第34页
    4.5 产品的承销方式第34页
    4.6 产品的发行费用第34-35页
    4.7 产品的承销期间停、复牌安排第35页
    4.8 产品违约的处置安排第35-36页
    4.9 认股权证的行权比例与上市流通(时间涨跌幅)第36页
    4.10 认股权证的二级市场定价基础第36-37页
第5章 分离式可转债(认股权证和纯债)的定价第37-47页
    5.1 选择中行转债进行模拟定价的理由第37-38页
    5.2 分离式可转债中认股权证定价模型的分析与抉择第38-40页
    5.3 BLACK-SCHOLES定价模型各参数的确定第40-41页
    5.4 权证价值的计算结果第41-43页
    5.5 认股权证期权价值的合理性检验第43-47页
第6章 分离式可转债对各市场参与主体的裨益第47-49页
    6.1 监管层第47页
    6.2 上市公司第47页
    6.3 商业银行第47-48页
    6.4 投资者第48-49页
第7章 总结与建议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附录第52-82页
致谢第82页
研究生期间承做的项目第82页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省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研究
下一篇:广州市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调研报告